本章將產品經理的認知力分為兩種:其一是美的遠見,其二是工匠精神,並通過示例說明它們的重要性。
宏觀上講:產品人除了包括產品經理外,更包括ceo、投資人、公司實際控制人這樣的主要角色,因為本質上他們才是真正替需求做決策的人。因此我們也可以蓋棺定論地講:最終決定需求的那個人或組織才是真正的產品經理,也可以這樣講:產品經理不僅僅是一個職位,更是一種權力!
而不管你有沒有實權,不管你在團隊中扮演哪種角色,你們都是在圍繞一個中心(產品)而忙碌。這期間,起決定作用的便是認知力,而在本章我將認知力分為兩種:其一是美的遠見,其二是工匠精神。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哲學家的視野,和詩人的情懷。
本章寫給有理想的產品人。
有道是解鈴還須系鈴人,產品人就是那個系鈴人,而絕大多pm並沒有解鈴的能力,因為絕大部分產品人是一個產品的瓶頸,就像ceo是一家公司的瓶頸一樣,當一個產品人成為一款產品的瓶頸時,如果他沒即時發現自己的偏見和謬見,就是無法突破自己的認知力!那麼這款產品就會停滯不前,抑或一錯再錯!
而眾所周知的是: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產品迭代一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一個產品經理或者一個ceo,再或者是一個產品的實際控制人,如果缺乏某種關鍵的認知,或者把錯誤的認知當真理,那麼這款產品就會很危險,或者根本就不被用戶接受(絕大多數產品的宿命),繼而消失在大河的洪流當中。
什麼是產品?
產品即藝術,藝術即產品,生活中處處皆產品,生活中處處皆藝術,如果你天生具備這樣一雙眼睛,等同於擁有了做產品的天賦。因為藝術是美的最高境界,如果你做出的產品,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還是某些工藝品,哪怕一個普通不過的物件,皆體現了你對藝術的理解,與美的感覺。
產品,是產品人理性的感覺,是用戶感性的感受!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產品?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為了美可以懷疑一切,比如坐電梯的時候,他們會思考樓層的按鍵為什麼是方的?為什麼是圓的?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除了這樣設計,還能設計成什麼樣的樣式,要不要加上什麼顏色或聲音,才能給坐電梯的人帶來更好的感受?
這就是產品人的天賦,它是一種來源於生活中的思考,是一種主動的不懼權威的懷疑和挑戰,而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被動的遵從與複製!勇敢並且擁有一雙發現生活美,經常思考生活之醜惡的眼睛,和擁有一雙舉目無神的眼睛的產品人,做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在商業文明社會,產品構成了公司的基層設施,放目遠眺,除了自然天成的東西,比如白雲,小鳥,遠山和大海,處處皆產品,一塊磚頭,一塊玻璃,一張廢棄的報紙等,它們都是人造的,但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產品設計都只是突出它簡單的功能,而沒有突出其藝術美的潛力,或者盡其善美。
簡單與美毫不衝突!越是簡單的產品,越蘊含著複雜與美的設計!
我曾給一個創業者做產品顧問,這個創業者是做商業資源對接生意的,因為初次創業,手頭資金不多,我就建議他先做公眾號和社群,後繼再同步抖音和快手這些短視頻,如果靠業務可以養活團隊,再考慮做小程序或app,這樣一來可以減少數百萬的試錯成本,這樣做也不會影響業務的順利進展。
因為商業資源對接這個生意,客戶看重的是人脈和資源,只要你給他帶來想要的人或資源就可以了,而不是在乎你有沒有app這樣看似很“標配”的產品形態。而在上文我也講到:產品是一種給用戶帶來的感受,是一種相對唯心的體驗!最終他僅靠公眾號和社群就順利的拿到了天使投資。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得知:產品,並不僅僅是唯物的,很多產品經理或ceo思路沒打開,覺得產品就應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一款app、一輛汽車、一塊手錶……除了這樣理解,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它應該是一款app、一輛汽車、一塊手錶給用戶帶來的體驗。
體驗的區間比產品的區間更廣泛一些。
比如我們坐在咖啡廳里喝咖啡,那麼在咖啡廳里的任何器物都會給顧客帶來體驗,只不過這種體驗沒有被顧客意識到,但確確實實發生了,並長期影響了顧客的消費決定!比如咖啡杯的形狀,上面的圖案,以及摸起來的手感,這種體驗會同步在顧客的潛意識中。
等下次喝咖啡的時候,這個潛意識會被再次喚醒,這個顧客下意識思考:那一家咖啡廳的杯子摸起來很舒服,於是就選擇了那一家。在這個顧客決定去哪消費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什麼?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帶來的體驗。
所以將產品理解為體驗這種直覺上的感受,要比理解為產品,其區間要廣泛的多,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將實體店中的服務,自媒體當中的內容,銷售員的銷售過程理解為產品!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宏觀的視野,更廣袤的格局!就可以幫我們做出更正確的決定!
#專欄作家#
秦汗青,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創業型產品經理,《美的遠見:產品心理學》作者。社交3.0創業實踐者,對社交、硬件創業有著濃厚興趣,愛好科技與純文學領域的寫作。公眾號:sulunte321
本文由 @秦汗青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