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鉛筆道記者 劉小倩
打開一人份的自熱小火鍋,配一碗米飯和一杯可樂,對著一臺電腦……疫情期間,開啟遠程辦公,這就是科技公司員工李默(化名)的午餐時光。
今天是武漢封城的第25天,也是全國各地人們普遍不出門,宅在家裡的第25天。在朋友圈中,時不時有人曬出這種便捷的自熱食品,過足癮。
早在1月29日,自嗨鍋創始人蔡紅亮宣佈捐贈35萬份自嗨鍋給湖北的醫院,與此同時,自嗨鍋春節期間的線上訂單是以往的2~3倍;頂流李佳琦也在直播中開始售賣自熱烤魚,一秒搶光。
當“孤獨經濟”成為一種趨勢時,一個新的商業機會誕生了——一人食。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單身人口2.4億,獨居成年人口超7700萬。一位投資人向鉛筆道預測,一人食經濟規模約100億。
它的形態包括兩種:
1、在線上,單價三四十,15分鐘就能自熱的小火鍋更是走紅網絡,深受90後年輕消費者的喜愛,成為購物車必備單品;
2、在線下,一些實體餐廳開始推出單人份套餐,模仿日本一蘭拉麵的眾多國內初創玩家也開始紛紛試水單人桌。
疫情之後,必然會迎來新的爆發機會,一人食經濟會是其中之一嗎?
註: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採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一人食成新需求?
都說文藝青年有三寶:小酌、微醺、瓶要小。一人食來勢凶猛,單身經濟似乎正在崛起。
不久前,可口可樂推出迷你版。相較於往日330ml的易拉罐,200ml的容量對消費者來說似乎剛剛好。無獨有偶,靠著隔板分化的一人私域進食空間,築底食堂藉此爆紅於抖音,在沒有花費一分錢的情況下,它獲得了一次大規模曝光,最高點贊量超160萬。
抖音網紅一人食餐廳
2019年天貓數據顯示,小瓶酒、1斤裝大米等一人食商品在天貓增長近30%。
孤獨的年輕人,對尊重孤獨的商品,多了一份喜歡。
這些人大多在25~35歲之間,他們上不用養老,下不用養小。“悅己消費”成為了當下的新剛需或者是半剛需,一個人打卡街頭巷尾的美食聚集地,或者是一個人在家烹飪,已經成為了當下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的小確幸。
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單身人口已經達到2.4億,獨居成年人口更是超過7700萬,且正在呈現上升的趨勢。
以往,單身一人在餐廳進食總會覺得被歧視,一個人不能占據一整張桌子,但是又不希望與大家拼桌,破壞進食的私密性,但當下,一人食的出現,似乎為他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辦法。
微影資本副總裁沈海豐最近一次享受一人食還是在出差的時候。他表示,要麼在酒店,要麼在路上,所以一般不會點外賣,更多的是在旁邊找個餐館解決午飯。
但對於突然紅起來的新詞“一人食”,鉛筆道採訪到的3位投資人都表示,這並非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在沈海豐的印象中,一人食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他表示,至於這個階段反覆被提及,與大環境息息相關。一是公眾的結婚意願和生孩子意願都處在一個迅速下降的階段,整個單身人口比例也在逐漸上升;二是在現存的單身成年人口中,一人獨處的場景和頻次天然都會更多一些。
元璟資本副總裁陳默默則指出,一人食的場景本就無處不在,簡單的工作餐,一個人的外賣。只是現在一人食的場景有了更多的形式。“本質上,它反映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餐飲先天具備豐富的品類,重口難調,而單人份的飲食既可以避免浪費,也會更衛生更高效。”
一人食火鍋+餐廳
看到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創業者們自然一窩蜂地衝進來。
呷哺呷哺在多年以前就已經找到了化解尷尬的辦法。公眾經常調侃,孤獨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人吃火鍋。呷哺呷哺推出的單人火鍋,則憑藉獨特的吧颱風格吸引了大量年輕單身消費者,在充分利用店鋪空間的同時,還能提升翻台率,增加營收。
一人食的小火鍋, 菜品搭配的可選項非常少,這就使得該模式容易標準化,可複製性強。
作為單人火鍋的延伸品,自熱小火鍋這個品類也隨之走紅。2017年的雙11,自熱小火鍋當天賣出170萬份;這個數字到2018年增長至500萬份。據天貓發佈的《2019-2020國民味道》數據報告指出,2020年六大年度美食趨勢,一人食占據其一。一位圈內人士告訴鉛筆道記者,這個市場規模預估超百億。線上,為了爭奪市場份額,火鍋頭部品牌也推出了電商形式的自熱小火鍋。
火鍋屆扛把子海底撈則推出39元/份的自煮火鍋套餐,滿足都市快節奏人群在家吃火鍋的欲望。知名重慶火鍋品牌小龍坎大變身,也有了39元/份的方便火鍋。
初創企業緊隨其後,自嗨鍋、莫小仙、筷時尚等紛紛進軍市場。京東數據顯示,該類品牌銷量頭部效應明顯,自嗨鍋的銷量已近百萬,而其他品牌明顯動力不足。
與此同時,線下,國內近幾年也開始有主打一人食概念的餐廳。
在北京的五道口附近,壹食一、築底食堂躥紅於網絡。餐廳內是用木板隔開的單人格子間,格子間裡面有紙巾、調味料、插座等,消費者可以一人在格子間內盡情享受美食,不會有人打擾。
壹食一主營燜鍋飯,築底食堂則以日料為主。因此,消費賽道投資人張天表示,像燜鍋飯這類食品本質還是屬於消費賽道。“我們都沒有把一人食當作一個品類來看,甚至也不認為這是一個賽道,最多只能說是一個細分的消費場景。”
“這可能就是一種營銷方式。”多位投資人一致對鉛筆道表示。
築底食堂創始人田秋娟也曾對媒體表示,一人食模式能否長久,還需要時間驗證。目前,她仍會把單身桌控制在20%左右,畢竟一個人來吃飯還是比較少的。至於網上營銷視頻大多都是關於桌子,而關乎菜品的視頻並不多。她透露,她也非常害怕用戶只是因為單純的好玩來體驗,卻沒有復購。
實際上,在美團App中,有網友在體驗過一些推出一人食的餐廳後評價稱,“在一人桌上,施展不開。”“賣著高級餐廳的價格,走著快餐店的服務。”
一人食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嗎?
一人食概念突然火爆的背後,也透露出個體意識的覺醒。而在當下,每一種細分需求都應該被滿足。不過,一人食也需要分為到店和到家兩個場景。
沈海豐認為,到店一人食並不會出現一個新的品類,一家店鋪告訴消費者,本店只接受一人食,不接受兩個人吃,仔細想一想其實感覺也不太現實。陳默默也強調,線下到店的餐飲品牌,通常需要佈局多家店鋪,覆蓋到一定的廣度,才能叫好又叫座。
同時,單人桌需要定製,其價格會比普通桌位的成本更高。另外,如果餐廳放足夠多的單身桌,也就意味著其普通桌座位會被削減。整體來看,餐廳的客容量反而會減少。
在陳默默看來,首先,單人桌也與國內主流的線下餐飲場景相悖,後者更多的是約三五好友一起出去享受美食,基於社交需求,以聚會型吃飯居多,而有單人桌需求的場景概率要小得多。其次,這種模式不具備全國範圍內的可複製性。國內的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的消費習慣還存在明顯差異,一線城市可能已經到達了“第四消費時代”,具備無品牌傾向、朴素、休閑、本土化傾向、共享主義,從更關註物質和服務到更專註自己內心等特征,而低線城市可能還停留在“第三消費時代”,且一時半會還不能迅速轉化。
因此,沈海豐和陳默默都認為到店的一人食不會發展壯大。
陳默默指出,還有一種在社交場景之外的一人食品類也值得關註,那就是類似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快餐產品。“這些地方的小桌子可能多於大桌子,翻台率高,坪效大。但這些快餐能夠發展壯大也與早先拿下黃金地段有關。”
她總結道,沒有任何一個餐飲品牌能夠單獨占據消費者吃飯的主流場景,反而是服務方式可能跑出來。她進一步解釋,口味是高度非標的,而服務是更容易標準化的,比如外賣、餐飲無人零售、和自熱鍋等載體都是很好的例子。
到家一人食實際上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外賣,二是類似自熱小火鍋的品類。
外賣和一人食的邊界在哪裡,受訪者均表示,這個問題難以回答。如果沒有邊界,在外賣普及程度如此之高的情況下,到家一人食的前景似乎非常渺茫。
但到家的自熱火鍋品牌卻衝出了重圍。“它不受限於渠道,只要零售渠道(包括線上線下)能夠觸達消費者即可。15分鐘即可煮好的火鍋,比動輒1個小時才能到達的外賣,讓消費者更能接受。”沈海豐表示。
作為投資人,他仍舊把一人食當作快餐品類來考察,判斷其是否值得押註,通常有口味、成本兩個考核因素。
口味上來看,一人食的自熱火鍋需要更接近鮮食的口味,更健康;從成本上來看,最好滿足在25元及以下。“自熱小火鍋大多都是對標外賣,外賣價格如果在25元以上的話,其銷量會受到明顯掣肘,在15~25之間的話,更像一份便當,銷量也會有明顯提高。”
一位圈內投資人張寧(化名)向鉛筆道表示,他之所以現在還沒有投資相關項目,是因為目前的自熱產品不僅在口味存在弊端,自熱的方式也存在安全隱患,此外,還有市場格局的問題。“目前的自熱食品領域已經走出了很多頭部品牌,且很多都有傳統餐飲品牌的背景。創業公司如果不能在營銷方式等其他方面進行突破,則很難在品牌林立的市場格局中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