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無人農機賣出數億元:芯片教授殺入農業賽道 已拿數億融資"

文 | 鉛筆道記者 城北楊公

疫情之下,農耕不止。

冬去春來,驚蟄將至。自古以來,驚蟄就是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春耕號角。春耕關乎著夏糧的收穫,而農機的使用則直接影響著當代農業生產。

2018年夏天,曾經擔任大疆首席科學家的吳迪博士決心進入農機這個傳統行業。2019年初,吳迪創立的豐疆智能推出第一款產品“無人智能插秧機”,這款插秧機不僅價格與傳統機器相差不大,還能幫農戶節省機手雇佣費。在衛星導航和豐疆自主研發的智能系統的加持下,純機器勞作可以比人工的插秧更直,誤差可以控制在2.5釐米內。更重要的是,機器操作門檻也不高,連50多歲的大爺都能很快上手。

2020年初,公司已經取得了數億元的銷售訂單。疫情期間,在農業部和交通部的政策保護下,豐疆的春耕發貨正在順利進行。

據悉,成立初期,豐疆智能曾獲得東風汽車、新華保險等多方數億元的投資。

註:吳迪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內容真實性負責。鉛筆道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知識分子到農村去

2019年1月,任正非向媒體透露,他曾向東風董事長竺延風提過建議,“中國無人駕駛可以從拖拉機做起。不與西方同一個軌道競爭,就把拖拉機做到24小時耕地,不怕蚊子,不怕下大雨,不怕爬高山,農業生產效率也就提高了。

但那時很多人還不知道,東風入股的智能農機第一代產品已經初具雛形了,研發牽頭人名叫吳迪。

高速公路“上得去、下不來”,道路防疫檢查一層又一層,末端物流效率大幅降低……出於這些原因,“豐疆智能”創始人吳迪曾認為,原本年前定於3月初發貨的農機,有可能要調整到2月末才能不耽誤春耕。否則,宏觀上會影響農業生產,微觀上還有可能降低付費意願,減少公司收入。

好在疫情期間的政策來得及時。2月初,江蘇農業廳發文,要求全省為農機運輸開設綠色通道。2月底,交通部和農業部共同發文,要在全國開設農機綠色通道,農機運輸車輛“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一下子解決了吳迪的心病。

從學生時代開始算起,吳迪已經在芯片、機器人行業打拼了近二十年。

2003年,吳迪到瑞典留學讀博。拿到學位後,他進入愛立信進行手機芯片的研發。後來的他,曾加入創業公司擔任研發副總裁,回國後也曾在展訊通信擔任系統總監,後來還在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負責微電子學科的教研工作。

2015年,吳迪加入大疆擔任首席科學家,繼續從事一線的芯片研發工作。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芯片高精尖人才,卻在兩年後決定進入農業領域進行創業。

豐疆智能成立於2017年中,吳迪作為豐疆智能創始人之一,兼任CEO,負責研發國產智能農用機器人。

2018年,吳迪全職進入豐疆智能,並組建了具有華為、中興、東風等基因的研發團隊,投入到農業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工作中。

就這樣,在海歸知識分子奔赴北京西二旗、杭州濱江區和深圳粵海街道的大潮中,吳迪團隊選擇走進農村。

從調研到落地

到農村調研後,吳迪和團隊發現了公司應該努力的方向。

國產農機試圖用低價而多銷的策略搶占進口農機的市場,但是低價往往導致質量差。此舉反而加深了農戶們“便宜沒好貨”“國產不如進口”的觀念,大部分農戶們反倒願意多花幾萬去買一臺更省心的外國貨。

同時,外國貨也有痛點。一名農婦告訴吳迪,“天底下就沒有不出毛病的農機”。農機常年在地里“掙扎”,難免出現配件損耗。國產品牌雖然質量不如進口貨,但售後服務十分及時。相反,進口品牌的售後,無論是服務質量、速度還是價格都遠遠不如國產品牌。

然而,國產農機這點僅存的優勢,在人力成本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也在逐漸被削弱。

農民採購農機後很少自己操作,多是由第三方機手代為進行。現實情況是,這些機手的水平往往參差不齊。有經驗的高水平機手,可以把秧插得更直,良好的株行距可以提高通風效率,減少死苗,直接提高農民的收入。

每年各地插秧農忙時間非常集中,專業的高水平機手成了“香餑餑”,不僅收費高,還沒“檔期”。農民們要麼選擇“二把刀”機手,可能間接造成減產;要麼不得已需要付出更多費用,雇佣“高手”操作。

機手的數量在逐年遞減,也是人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勞作過程中,噪音、粉塵甚至傳染病疫情等都會影響機手的健康。長期保持高強度、高精度的勞動,身體也吃不消。機手離崗的原因也往往與健康狀況相關。

除了老一代的離開,青年一代也越來越抵觸機手工作。他們寧願在大城市當保安、送外賣,在辦公室里996,也不想患上塵肺病。

團隊發現,人的因素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那為何不開發自動駕駛、自動操作的農機?吳迪決定從插秧下手,先研發一種“無人插秧機”。

雖然不用開上公路,但農田裡的無人駕駛同樣不可以放鬆對精度的警惕。秧苗脆弱,地形複雜,機器要精確掌握方向,控制平衡,按照規劃路徑行走,才能將秧苗插得又齊又直,促進增產。

豐疆研發了一套農機無人駕駛系統,農機可以同時接收衛星和基站的定位信號,根據提前統計的兩者誤差進行估算,得出更加精準的位置信息。這個算法被稱為業界RTK技術,使得農機工作誤差可以穩定控制在2.5釐米以內,超出一般老機手的工作效果。

2019年春天,豐疆無人插秧機落地了。

福地北大荒

早稻插秧大概在四五月份,此前的兩三個月是插秧機的黃金銷售期。因此,2019年春天,豐疆團隊開始了“路演”,他們的第一站選擇了黑龍江北大荒。

吳迪和團隊在屯子里做宣講時,一位老大爺抽著煙,輕蔑地看著他,說了句:“農機還是外國的好用,國產的不行,我上過當。”

一番據理力爭後,吳迪和老大爺保證,如果他的機器不好用,不但可以退貨,豐疆還願意提供現金補償。聽了這話,老大爺當場訂購了一臺。

經過操作軟件的簡單教學和機器調試,這位在北大荒種早稻的老大爺不僅對產品滿意,還一次性向農場帶貨數十臺。豐疆第一款產品的銷路就這樣打開了。

這隻是豐疆智能邁出的第一步。2019年下半年,豐疆研發的無人收割機和無人拖拉機也成功落地。

自從2019年插秧季到來後,豐疆智能的農機成了北大荒水稻種植領域的農業網紅,登上各大農業領域自媒體,全國各地農戶紛紛被種草。

一年時間,豐疆智能農機進入了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江蘇、湖南、湖北等地區,數百台豐疆無人插秧機在全國各個角落運轉著。

豐疆無人插秧機正在黑龍江一處農場運行著。

農戶可以像玩電腦駕駛游戲一樣,在室內下達指令,操作機器,省去了雇佣機手的成本。再減去國家補貼,零售價十幾萬的無人農機,農民自己需要支付的費用不到十萬。

在農忙期,豐疆的研發團隊和售後支持人員,一直保持24小時待命,隨時可以進行配件更換、操作指導、機器調試等工作。

如今疫情當前,吳迪透露,由於農業耕作時節的客觀不變,人們不可能與時令做對,同時疫情嚴重的地區也並非豐疆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豐疆的復工和銷售工作基本沒有被疫情打亂。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無論是農戶還是企業,都儘力保持備耕工作的穩定不變。

結合當下,吳迪分析,我國不再是一個低成本勞動力無比充沛的國家了,人口紅利消失,產業自動化的進程應當加速。而大部分一線生產環境對人的健康有危害,更何況疫情之下,無人化勞作是最安全的生產方式。避開惡劣的生產環境,用自動化的手段隔離人畜間的病毒、細菌傳染是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法之一。未來的人們也會更加註重衛生安全,智能農機或許會更受農戶們的歡迎。

現在看來,在消費圈、文娛圈創業公司的哀鴻遍野中,諸如農業這樣的傳統行業,也算是蕭條時期的隱性風口。

編輯 | 刺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