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危機時,而且這個危機已經變成全球的公共事件。在這樣一種危機的情況下我們如果要調整認知,主要要調整哪幾個部分?
疫情防控,要跟時間賽跑;企業穩定,同樣耽擱不起。
“當你能夠與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相處時,你就會清楚地知道怎樣尋求解決方案。”在第二節大咖直播課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春花做客直播間,帶來了自己對於特殊時期企業管理和發展的分享。
以下為陳春花快手直播課的內容精選:
我們都非常清楚,這個特殊的春節之後,我們看到的所有的不確定性,很多是我們自己也不太能理解的東西在持續地發生。而且我們也會發現,今天我們原來準備的所有的設計,我們對行業、對市場,包括對企業自身的理解,甚至對我們自己的理解,在突發的危機當中這些經驗都不夠了。
所以我就問自己,如果當事情飛速地發展,已經失去控制時能夠解救的方法是什麼?
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得先靜下來,我們要來討論在這樣一個完全的不確定,不太能夠去認識的“衝突”和“挑戰”面前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要把自己安靜下來,去討論怎麼樣找到解決方案。
對於一個管理者,尤其是我們處在農牧行業和農業的管理者,我們定義為他是“綠領”的管理者,他應該怎麼做?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一個話題:我們怎麼調整認知。
為什麼我會在危機/衝擊特別大的時候跟大家討論如何去調整認知?原因在於,如果你在認知上能夠真的理解到一些問題時,我們就可以接受,或者是從感受這些變化當中找到自己的可能性。
我首先跟大家介紹下到底什麼叫“認知”?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信息加工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你的心理,當你獲得知識或者決定應用知識時,你的心裡是有一個過程的,無論是認識客觀世界還是去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
其實認知就是你認識客觀世界、獲取各種各樣知識時,最重要的是依賴於你這個部分的能力。當我們面對外部輸入的信息,擁有認知能力不同的人對於外部輸入信息的加工和轉換的能力也不同,因此也會支配你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
你遇到危機時,我們今天已經完全就在這個危機之下了,而且這個危機已經變成全球的公共事件,在這樣一種危機的情況下我們如果要調整認知,主要要調整哪幾個部分?
下麵我就一一跟大家介紹,我至少認為你應該有五個方面認知的調查。
第一:學會與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共處
你一定要學會去跟它相處,因為它已經是一個事實,擺在你面前。有些時候我跟很多企業家、管理者交流,我們作為一個管理者,當我們遇到挑戰和危機時不僅僅是能夠正視它,直接面對它,你還必須得有能力認知它而且和它相處。
就拿今天來講,我們一定是跟以前不一樣了,我們一定是要處在一個防控疫情的狀態下去恢復生產,在防控疫情的狀態下怎麼恢復生活?在防控的疫情下我們怎麼發揮自己能夠發揮的作用?
這個跟疫情沒有來之前完全不一樣。我們首先就跟自己要求說我是在防控疫情之下,這樣的挑戰和危機之下我該怎麼做?我們就要求你能夠跟疫情相處,只有你跟它能夠相處時,我們才有機會去討論能做什麼。
第二: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
你要堅定,你不能說危機來了我就放棄了,或者說乾脆就不做了,我在做這個研究時不是今天研究它,我自己一直致力於研究企業的長期發展,我曾經花很長時間來看那些經過危機還能發展的企業。
比如說,我們過去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危機,2003年非典疫情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們是經歷過幾次大的危機。在經歷這幾次大的危機當中我就來看到底哪些企業它們能夠持續地成長,而且成長地非常好,我發現每次都有因危機崛起的企業。
舉個例子,在亞洲金融危機當中崛起的企業是“三星”,在那之前一直是歐美和日本的家電企業是全球最厲害的,恰恰因為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三星意識到它必須要做轉型,必須要做改變,它反而崛起成為全球排第一的電子企業。
我通過對他們的研究,我就認為當你遇到危機時,在認知上的第二個調整叫做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我看到所有在危機中能夠度過併成長的企業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增長”作為自己的理念,用這個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我常常跟很多人討論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區別是什麼,我自己到企業任職做CEO時也會跟同事討論這個話題。
在我看來,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和一個一般的管理者之間,它的根本區別就是在我現在討論的第二個認知當中。
一般的管理者認為,行情好的時候他做好是他做得好,行情不好的時候他沒做好,他認為是行情不好。但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剛好相反,在行情好的時候他承認這是行情帶來的結果,當行情不好時他反而告訴自己,剛好可以表現我的管理能力。你就會發現優秀的管理者是有能力在逆境當中去做成長,這就是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
第三:進化應對而非預測判斷
這句話我不是在這次危機當中說的,是在互聯網數字化帶來的巨大的變化,不確定時是需要我們改變的。
以前我們是習慣預測,我們做農業的人也是希望預測,比如我們預測天氣,預測大宗原材料,預測養殖規模。因為在疫情這件事上我相信農業企業的朋友感受會更多,我們經歷過禽流感、非洲豬瘟,農業里對疫情的挑戰和考驗是時時出現,時時面對。
當我們遇到這種挑戰和麵對時,我慢慢開始認識到所有的東西很難預測,我們所有人都沒辦法在2019年底時想到2020年的春節會是這樣,所有人都想不到,在過去整個養豬、養殖的行業當中也沒有想到非洲豬瘟給我們帶來的這樣一個大的衝擊,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可能性。
所以你就會發現,真正在今天我要調整各位在認知上的建議就是你不去預測,如果你通過預測去做判斷時常常是錯的,我們這邊最大的特點是不可預測,我個人的建議是你要學會什麼?不斷地要求自己能夠進化,不斷地變化自己去應對它。
第四:我們怎麼能夠讓自己變得很穩定?
有一個穩定的狀態來面對外部的不確定,這個就是我們自我調試的心態。
在自我調試的心態當中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很多方法,我自己也並不是研究心理學的老師,我是做管理研究的人,我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怎麼去理解這個自我調試,我們怎麼樣做才能做得到,當一個管理者的穩定性和穩定狀態在的時候你的組織才會穩定。
我一直對管理者提了個要求,你的狀態就決定了組織的狀態,我們在今天討論作為一個管理者面對危機時,我希望你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的穩定性和狀態來幫助企業戰勝危機。
那麼這種穩定的狀態和穩定性由什麼決定呢?
是由四個心來決定,同理心、平常心、積極心和信心。
同理心是指什麼?
這個大家平時都知道,就是你能不能夠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我們如果能夠設身處地去理解我們看到的作為的挑戰和困難,如果你能將心比心去做比較時可以比較好地讓自己穩定下來。
平常心,這是我在日常當中跟很多人交流時大家常常說的一句話,我們一定要有平常心,我發現很多人在理解平常心當中他說的時候很想這麼去做,但他沒有做得到,沒有做到的原因是什麼?
就是我們不太理解平常心到底怎麼去做。平常心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訓練,它的訓練是你一定要專註於正在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去做這個事情,不用想很遠、想很大,你就安心去做正在做的事情,這個就叫平常心。
積極心,這個概念我是在六合工作的時候跟創始人學的,我到六合工作時創始人就說了一句話,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就有好結果,這個是給了我最大幫助的。當我一旦遇到挑戰、遇到困難、遇到衝擊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句話,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就有好結果,我們有這樣的一種積極心你就可以面對,至少面對你能面對的挑戰和衝擊,包括現在我們處在疫情之下,就要去想辦法怎麼能夠不斷地往好處想,往好處做,有好的結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種自我調試的心態叫積極心。
信心,從定義上來講它是指你能夠對自己正確的評價後產生一種堅定的自我信任感,這個就叫信心。
我不用過多地解釋,你從定義上就會知道了,它是你對自己正確評價後產生出一種堅定的自我信任感。我一直跟大家講說如果你能夠自我調整,你有信心,那你就要相信你能夠接受和麵對挑戰,如果你能夠有信心,你也可以相信我們的伙伴,甚至我們的上司,我們的老闆,我們的同事都能有一種信任感,幫助我們去獲得這個穩定性。
我在討論第四個認知的改變時就告訴各位,我們要調整自己,你通過心態調整來面對這個變化,所以叫同理心、平常心、積極心和信心。這是第四個認知的改變。
第五: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
當你發現整個環境不能確定時我們就要確定自己了,我的建議是你先把自己做好,然後就有辦法去接受危機和挑戰,你怎麼樣去用最大的定力去接納變化,與變化共舞,這個就是你在認知上的第五個準備。這個準備比較難的地方是我們怎麼樣能夠把自己做好,這個是關鍵。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了有關五個認知上的調整,當你遇到整個環境發生改變時,你怎麼去認識環境和理解環境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調整自己的認知,讓自己有能力去面對這個環境,我們就有機會與這個不確定性共處,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案。
的確,當遇到巨大衝擊時,核心方法就是先做好自己。只有做好自己,我們才能接受危機和挑戰。
正如易卜生說:“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
面對疫情,我們希望大家能夠行動起來,盡自己的一份努力,助企業渡過難關,在逆境中找到光亮,變革自我,成為真正的強者。
作者:陳春花;公眾號:節點財經
本文由 @節點財經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