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商業環境里優化得非常適應環境的公司基因,很難在另一個生態環境里重新適應和發展。這就如同習慣了暖濕氣候的恐龍,很難適應沒有了植被覆蓋的冰河時期一樣。
——《浪潮之巔》吳軍
上周我在和另一個to B產品團隊的負責人聊,提到產品規劃時,對方像模像樣地展示了2020年的BSC,最後無奈地笑了下,你就看看,不用太較真,產品實際迭代時還是客戶需求驅動為主。
是大實話沒錯了。
這話要擱在以前,我大概會產品正義之魂附身,覺得不對,想抬杠:怎麼會是客戶驅動產品需求呢?產品人有自己的思想,產品價值是我們來創造的,客戶是重要,但他也只是在合適的時機和你的產品對上眼了。
沿著這個思路繼續推進的話,產品的價值創造過程就是在自己封閉的體系內完成的,整個過程與市場是分離的,這能持續贏得客戶的青睞嗎?
我之前看過陳春花老師的管理整體論,裡面提到一個觀點:
經營者的信仰就是創造顧客價值。新的經營假設的核心是:價值是由顧客和企業共同創造的,顧客更關註自己的體驗,更關註消費過程中的價值創造,而不再只是關註擁有產品。
——《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5月
同樣的,一個能夠創造價值的產品,它的價值是由客戶和產品共同創造的,二者是一體的。對規劃產品的人來說,你需要一個與客戶之間的連接點,以客戶開始,為客戶創造價值,由客戶的偏好決定產品的技術和服務所付出的努力,由技術和服務的價值引導資源的投入。如此才能被確認是擁有市場能力並能實現持續成長的產品。
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客戶的成長性是根本特征,產品如果不能與客戶一起成長,就失去了成長的可能性。
因此,在實際產品發展的過程中,客戶在哪裡,你的產品邊界就在哪裡。提供這個邊界的能力可能不是你自己,可能是合作伙伴,可能是價值鏈上甚至價值鏈外的合作者,你要跨界,要跟別人合作,打開你的產品邊界,擁有客戶所需要的新能力。
這就不得不提到跨產品合作的問題了。
一、產品合作的方向
跨團隊的產品合作,在to b的場景里,更多時候是不同產品方案的整合。而方案整合一般有兩種:聯合開發和聯合方案。
有什麼區別呢?
打個比方,你有番茄,他有雞蛋,各自在菜市場上不同的攤位上售賣。有一天你發現,很多顧客買了番茄後就會跑到附近的攤位上買雞蛋,於是你主動聯繫賣雞蛋的哥們,你們一拍即合,你把部分番茄賣給他,他轉售部分雞蛋給你,你們雙方達成了交易,都可以同時在各自的攤位上向顧客銷售番茄和雞蛋。
這是聯合方案。雙方無需任何改造,只需要互相銷售產品,互相帶來商機,促進各自產品的銷售。
同樣還是番茄和雞蛋,你察覺到不少人在攤位上買了這兩樣後又拐到附近的餐館,餐館收了加工費,顧客嘗到了一盤新鮮出爐的番茄炒蛋。這時候你和賣雞蛋的哥們一商量,打算合作推出番茄炒雞蛋這道熱菜,推給對速食熱菜有需要的群體。
這就是聯合開發了。你們不僅各自都提供了原材料,還進行了材料的二次加工,最後提供給顧客的是經過研製融合的方案,而不是簡單的1+1=2。
對於聯合方案而言,產品合作的門檻不高,只要雙方互利,談妥收費分成模式即可;對於聯合開發而言,涉及到整個方案的規劃、開發和商業化,其中的坑就多了。
下麵針對聯合開發方案的合作場景,談談跨產品合作的註意事項。
二、前方註意避雷
1. 合作目標不清晰,反覆地推倒重來
打出這行字的時候我忍不住在心裡嘁了一聲,老生重談了不是?
但這點實在是太重要也太容易被忽視了。即便你很清醒,你們雙方在思想層面非常地重視,但行動上也時常忘卻合作的初衷,於是在方案規划上偏離航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你也發現了吧,任何一次產品合作,幾乎都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狀態。一開始啥都好說,雙方的接口人抱著“聯姻”的心態互相謙讓,推杯換盞好不和諧;然後正式推進合作的時候發現,不是甩鍋就是頂雷;最後不得不收尾了,即便方案有點不及預期,還不是得硬著頭皮向領導開展花式彙報。
因此,在剛開始合作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好合作的目標。
怎麼明確目標呢?
聯合開發的方案一般要求產品複製性強,代碼共享。雙方互為引入商機,通過方案銷售的費用獲得盈利。因此這些目標需要合作團隊一起去定義,互惠共贏,才會有更大的動力推進整個合作的計劃。
- 比如商業目標,你們打算今年聯合方案在政府行業、泛企業、泛互聯網行業等分別實現多少營收,為達成這些營收目標需要拿下多少單,賣出多少體量的產品;
- 比如競爭性目標,你期望這個方案在業內已有的市場格局裡占據多大的份額,相比於友商往年的收入增幅多少;
- 再比如口碑目標,聯合開發的方案推向市場後,你期望在業內樹立一個什麼樣的口碑,在多大的覆蓋面上打造什麼樣的影響力……
這是目標。
我看過有些人寫的項目彙報郵件,在提到目標時往往說的都是行動計劃,而非期望實現的目標。之前有伙伴寫到發展服務生態時,是這麼去定義目標的:
儲備至少5家服務商,包括30位一線實施人員和10位運維人員,覆蓋架構師、開發、交付和運維資源。
這是目標嗎?
這是行動指標。
想想你要跟誰分享你的合作目標?合作方是一方面,但同時,團隊內還有兩個角色需要瞭解你的目標:老闆和團隊成員。
一方面你要向老闆彙報這次合作,說服老闆你為什麼和產品a而不是產品b合作,以及為什麼這次合作需要投入這些資源。老闆關心什麼?他關心的是你發展了多少一線服務商人員麽?
不,他要看到的是你發展這麼多服務商背後的最終收益,能給團隊帶來什麼價值,創造多少營收。價值和利益,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另一方面,你要周知到同在一條船上的團隊成員,比起給出行動指標,從行動的意義層面加以指導更為重要。指標只是一個靶子,重要的是打中靶子後你能收穫什麼。
定好目標後,所有後續的動作都只能圍繞這個目標去展開,任何與目標方向成反作用力的行為,都不能輕易被準允,都需要啟動相應的變更審批機制。
2. 強協作,弱分工
有點奇怪哦,合作目標明確後,肯定要定好合作邊界和責任分工。這沒錯,分工界面是很重要,這點每個管理過項目的都很清楚。
明確目標後,註意先把醜話說在前頭,確定合作的邊界。
我們太傾向於對合作方,尤其是公司外的合作方鼓吹產品能力了,但記住,你們是合作關係,除了秀肌肉之外,你還要撩開傷口,讓對方清楚你能做什麼、做不了什麼。互揭老底,開誠佈公地來定義整個方案能實現到什麼程度,有哪些是可以保底的,哪些是可以爭取的,哪些是需要引入外援的。
明確合作邊界和責任方後,這就夠了嗎?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分工以外,團隊成員間的協作也非常重要,甚至比起分工更為重要。
坦白說,我們都太習慣組織內的協作了,跨組織間的合作一搬上臺面,似乎就要頂著鍋蓋、拋出盾牌、緊盯戰況,如有風吹草動隨時準備防禦、後撤。
在當下這個互聯的技術系統下,所有組織本質上都是生存在一個無限鏈接的空間中。我們常常看到的是,組織內部之間是開放的、互通的;組織之外表現為以顧客為核心的相互鏈接的價值共同體。我們也承認,分工使得勞動效率最大化,但我們要解決是合作團隊的整體效率,既有你方團隊成員,又有我方成員,跨組織的合作更需要依靠協同,依靠信息交換和共享。
那麼落實到實際行動上,怎樣才算是協同合作呢?
1)互揭老底的同時,把合作需要的所有標準化的資料共享出去
這有個前提:你的團隊已經儲備了足夠多的標準化的文檔,從售前方案、到產品介紹、開髮指南、部署運維等,每個維度都配備對應的材料,供合作方不同的角色翻閱。
比如我所在的團隊負責的是中台框架,我們會根據產品迭代的節奏定期刷新配套的所有材料,面向不同的群體開放不同的權限。如果有各行業的產品找過來一起合作行業解決方案,我們會針對合作目標共享對應的文檔支持,反之同理。
2)除了共享資料之外,你需要透明化合作資源
為達成方案的聯合開發,雙方各自需要投入多少人力,這些資源是一體化的,並不是割裂的。我之前負責的一個合作案例就栽過這個跟頭,前端、webapi和底層api三層分別安置不同的開發資源,同時這些模塊里又去區分哪些部分是合作方的開發實現,哪些是我方支持。
最後聯調的時候發現兩個突出的問題:
- 有些過渡模塊沒人管,無人問津;
- 聯調時一幫人撲進去,七零八落。
你不得不承認,如果方案合作前你一開始定的基調就是強分工的話,一旦遇到邊界模糊的地帶,就容易滋生兩不管的現象。而我們都知道,合作並非是一個線性、明確的過程,它總會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演變為一個網狀、不確定的狀態。強協作,或許能幫助你更為柔性化地去考慮你與合作方之間的關係。
3. 開發完才考慮商業化,遲了!
之前我們團隊有過一個case,整個方案的研發比較順利,甚至在deadline 前超預期地完成封版。團隊上下洋溢著一股過年的氣息,這時候銷售團隊找上來了,說有個客戶正缺這樣的方案,想推進去看看能不能拿下這個單子。
有方案介紹嗎?相比於競爭對手優勢在哪?客戶怎麼體驗?誰來交付?能給合作伙伴交付嗎?服務實施的成本多高?產品怎麼收費?有官方的口徑宣傳過該方案嗎……
傻眼了。
做什麼方案,怎麼做方案,方案做出後怎麼對外推廣,以及發展生態在更大的範圍內推廣,這些都需要你在前期規劃合作內容的時候考慮進去。這時候你恍然大悟,其實你只是定義好了一個方案並實現了而已,你遠沒有深思過產品商業化的事。
研製方案和產品商業化,完全可以並行去考慮。
1)打動客戶的提案
在你初步規劃好方案後,你大概就清楚整個方案面向的對象以及能給客戶帶來的價值。這時候不妨站在銷售或售前的角度思忖,怎麼給出一份能打動客戶的提案?客戶想看到什麼樣的方案?
關於梳理提案方面的技巧,請參考前文從《奇葩說》談打動客戶的“奇葩套路”
2)產品和服務定價
產品定價上,不妨根據你方案的定位和市場的供需,再結合雙方團隊的業績目標,綜合去把握產品收費的標準,同時註意明確好收入分配:聯合開發的方案是分成售賣、營收復算還是一次性底價售賣?
而服務報價,大可以在合作團隊開展研發工作的時候,試著記錄下整個項目團隊投入的人力和時間資源,這些都將成為你評估服務成本的參考。後續若是計劃將該方案標準化地交給合作伙伴去實施,也可以結合實際方案實施的成本,加上公司整體的利潤率要求綜合去考慮。
關於服務定價的細節,請參考前文To B |你的服務定價出問題了嗎?
3)市場宣傳
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這壺好酒也得趁早把牌子亮出來。也許你會說,方案都還沒研發出來,這時候在市場上曝光是不是為時過早?不,等你方案出來了才開始包裝方案、鋪開市場就有點遲了。
《閃電式擴張》一書里提到:
面對市場的不確定,優先考慮的是速度,而不是效率。
——《閃電式擴張》德·霍夫曼
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踩中了風口,不妨就化成一股穿堂風,隨時準備拉起速度,強勢灌入。
三、小結
吳軍在《浪潮之巔》里提過:
在一個商業環境里優化得非常適應環境的公司基因,很難在另一個生態環境里重新適應和發展。這就如同習慣了暖濕氣候的恐龍,很難適應沒有了植被覆蓋的冰河時期一樣。
——《浪潮之巔》吳軍
一個公司如此,不同的團隊之間也是如此。我們對於團隊的協作模式太熟悉了,而跨團隊的產品合作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兒,它是網狀的、不確定的,需要更多柔性化的分工和協作。即便你反覆確認、再三驗證、多次復盤,也仍然不能放鬆警惕。
我們能做到的是,心中始終要有一張底牌,雖不能風雨無阻,但至少也力求乘風破浪。
參考文獻:
《閃電式擴張》,德·霍夫曼
《浪潮之巔》,吳軍
《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5月,陳春花
#專欄作家#
林壯壯,微信公眾號:健壯的大姐姐(ID: is_stron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騰訊高級產品經理,專註於To B服務項目管理和行業分析,歡迎各路好漢一起探討。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