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前如此流行“極簡設計”?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我們首先要瞭解一下什麼是包豪斯主義。
最近團隊PM招聘,與一些產品經理候選人進行多次語音面試。其中一位候選人有著極其優秀的履歷,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本科生,在美國頂尖的藝術學院完成碩士學位,供職過國際IT巨頭和國內互聯網獨角獸。面試里向她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當前如此流行“極簡設計”?
一個看起來有點無聊的問題,“極簡”,幾乎是會被每個產品設計人員提到的詞彙,毫無新意。但問題是,為什麼它存在的如此理所當然,為什麼它在當下會被認為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它發源於何時,它的本質是什麼?
生活中有很多這種場景,對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當你再多問一個“為什麼”時,往往會發現無從下手。往往對話以“這個問題沒有為什麼,大家都這麼覺得,也都是這麼做的”而結束。
當然這個候選人還是從專業的角度給出了一些解釋,但是一個毫無驚喜的答案,甚至讓我感到有些失望。如果一個來自於清華大學和美國頂尖藝術學院的精英人才,對這個問題都缺乏認知和思考,那極有可能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產品設計人員的數量是非常少的。
這個問題,其實是有比較標準的答案的,那就是今天想去分享的主題——“包豪斯主義”。
1. 包豪斯有關的三句名言和三個粉絲
直接開始講“包豪斯主義”對大部分人來過於陌生,我們通過一些大家相對熟悉的東西開始。
產品設計行業中幾個人盡皆知的名言警句,追訴其源頭都可以到“包豪斯主義”:
藝術和技術,是一種新的結合——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這句話放在今天看的話非常普通尋常,喬布斯一生在追求的境界就是它。甚至連羅永浩都發明瞭自己的版本,說他站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實際上這個理念來自於“包豪斯主義”的發起人,這個人有多牛逼,以及這句話的歷史背景有多重要,我們再講。從今天起,如果你再看到類似的話,你就應該知道它的原始版本來自於“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包豪斯學校的第一位校長。
Less is more——密斯·凡德羅
沒錯,你大概率也是因為Apple產品和幫主的發佈會聽到這句話,但實際上它來自於包豪斯學校的最後一位校長密斯·凡德羅,這個人有多牛逼,以及這句話對人類社會的其他影響,我們也是放在後面講。
God is in the details——密斯·凡德羅
“上帝(魔鬼)在細節中”,這句話依然來自於他。
在科技和互聯網行業中,“包豪斯主義”有大量的簇擁們,我們今天只談三個:
1)史蒂夫·喬布斯
幫主可能是“包豪斯主義”最為知名的粉絲,他究其一生都在把蘋果產品打造成消費產品中的藝術品,今天全世界的創意精英們拿著那台優雅簡約的Mac筆記本時,我們應當感謝幫主對“包豪斯主義”的信仰和虔誠。
“藝術”在中世紀時期,原本只屬於貴族,而今天我們手中的iPhone甚至是小米和華為們,它們無一不對產品的設計品質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每個普通的消費者手中的產品精緻簡約,這正是幫主和“包豪斯主義”的功勞。
2)張小龍
當然眾所周知,Allen是幫主的忠實粉絲,微信團隊每年批發蘋果手機可見一斑。而如果你看過那份100多頁的手抄版PPT,微信產品觀的內部分享,你應該可以感受到“微信”產品對極致簡約主義的執著。
我們從中挑幾句Allen的話:
- 極簡方不能被超越
- 產品是由理性搭建,卻用來表達感性
- 產品設計視覺關鍵詞:未來、科技、抽象、簡約
- 只有體會到簡約之美,才能應用它
- UI設計圍繞功能特性,而非反之
當你足夠瞭解“包豪斯主義”之後,你會發現“微信”這個產品,是“包豪斯主義”在互聯網產品中落地的經典之作。
3)Jens Riegelsberger(Goolge用戶體驗總監)
是的,整個Google產品中推行的設計理念也是“包豪斯主義”,Google用戶體驗總監Jens在2019年一篇紀念“包豪斯百年誕辰”的文章中,詳細的描述了“包豪斯主義”是如何影響和改變Google的用戶體驗設計的。
有了以上三句名言和三個粉絲的介紹,我想你對“包豪斯”應該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你本以為離自己很遠的概念,其實已經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產品細節之中。
2. 什麼是“包豪斯”?
我們開始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它字面來自於“bauhaus”德語音譯,“bau”的意思是“建造”,“haus”的意思是“房子”,如果用最通俗的中文表達,那它的字面意思就應該是“蓋房子”,如此淳樸。
我們要問它發源於什麼,必須得結合它所出現的歷史背景和關鍵人物,時勢和英雄一個都不能少。
20世紀初期,德國剛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嘗試複蘇,成立了短暫的魏瑪民主共和國政府,這個政府雖然存在的時期不長,但管理風格相當民主自由,為此期間科技、文化、藝術等領域的活躍思潮提供了土壤基礎。
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人們日用產品的生產逐步被機器所替代,手工匠人逐漸落寞,藝術家們認為人們的日用產品非常的醜陋,缺乏藝術美感。而當時的藝術品消費,只屬於富裕的精英階級,普通工人階級和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的機器中,趴在工廠的流水線上,以千百倍於手工匠人的效率,製造那些醜陋的日用產品給自己用。而人們居住的房子也是如此,精美的豪宅永遠不屬於工人和無產階級。
這個時候,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出現了,格羅皮烏斯認為是時候把資本主義未能解決的問題,通過他的方式進行解決了。他的答案便是“包豪斯主義”,他認為“藝術和技術”,應該尋求新的結合,讓機器生產的東西也能夠擁有藝術版的品質,這些技藝包括“木藝”、“紡織”、“繪畫”、“金屬”、“玻璃”、“陶藝”等,而這些統統服務於一個更高的理想——“建築”,以“人”為中心建造適合居住的房子。
實現這個目標第一步,便是能夠改變當時的教育方式,為社會培養新型的人才,在這些人身上需要兼具“工匠的技能”和“藝術家的氣質”。
格羅皮烏斯是一位偉大的建築師,我們先看一下格羅皮烏斯在20世紀早期建築作品法古斯工廠,100年過去了,在它的身上你絲毫看不到潮流不再的痕跡,還是擁有如此現代感的建築。魏瑪民主共和國,也給了格羅皮烏斯的思想理念落地的機會,批准了格羅皮烏斯建立學校的要求。
偉大的思想擁有一種莫名的號召力,“魏瑪國立包豪斯”學校很快就吸引了當時的極具特色的各路藝術和工藝大師,也吸引來了極其叛逆的年輕人學生們。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努力,能夠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給社會造成的問題。這種略帶一點嬉皮士的思潮,就算放在今天,我們也應該稱之為“先鋒”。
動蕩的魏瑪共和時期,為“開路先鋒”們提供了較為開放的發展空間,但在傳統社會的眼中,包豪斯和他的老師學生們實在是太過於前衛了,以至於包豪斯學校在魏瑪受到本地市民的排擠。與包豪斯的輝煌影響力所不相稱的,是1919年到1933年之間,包豪斯學校的誕生、發展和解散,顛沛流離,讓人唏噓。
包豪斯的發展一共經歷了三個時期:
- 魏瑪包豪斯:在校長格羅皮烏斯的帶領下,完成了“表現主義”向“藝術和技術融合”的轉型;
- 德紹包豪斯:格羅皮烏斯帶領學生們在德紹這座小城市完成了“包豪斯主義”的教學樓和住宅區,實現了他們的夢想,而後漢斯·邁耶接替了格羅皮烏斯擔任校長,邁耶作為一位徹底的社會主義者,帶領包豪斯學校完成了較好的商業化,但也因為其政治立場被迫離任;
- 柏林包豪斯:密斯·凡德羅這位偉大的建築師,是包豪斯最後一任校長,帶領包豪斯完全轉型為建築學院並遠離政治,但最終納粹的統治下不允許有“包豪斯”如此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激進組織存在,最終在各位大師的共同討論下,決定解散包豪斯學校。
我們無法給包豪斯一個準確或者狹隘的定義,當問到我們包豪斯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只能說,它代表了一種思潮,一種希望以藝術和技術的融合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好的存在形式的思潮。它的那獨創的教學方式也真正的培養了一批年輕才俊為人類社會持續貢獻,它的教學課程依然被當今的藝術院校奉為圭臬,它所留下的那些精美簡約的作品讓人們看不到時代感,而這一切與它的思想相比都過於蒼白。我想當大師們決定在柏林原地解散時,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才是“包豪斯主義”真正升華的開始。
3. 包豪斯的全球化影響
納粹的統治壓力,逼迫這些極端先鋒的靈魂快速地離開德國本土,在全世界範圍內繼續傳播“包豪斯主義”的思潮,“包豪斯”也以這種形式在全球範圍內發揚光大。
-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決定前往美國,他一直是現代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1938年開始他被任命為哈佛大學建築系主任,為美國建築留下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 約瑟夫·阿爾伯斯,1933年移居美國,在芝加哥先鋒派的黑山大學開始教學,後來在耶魯大學擔任設計系主任,他激起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先鋒藝術家的靈感,同時也是光學藝術的先驅;
- 密斯·凡德羅,1937年定居芝加哥,擔任阿莫研究所建築系主任,在紐約和芝加哥留下那些影響深遠的建築作品,比如西格拉姆大廈、新國家美術館等;
- 列奧尼·費寧格,1937年離開柏林定居紐約,1947年當選美國畫家和雕塑家協會主席,被認定是20世紀最重要的表現主義畫家;
- 漢斯·邁耶,懷揣著社會主義理想前往莫斯科,被任命為莫斯科WASI建築大學教授,在莫斯科的多家機構擔任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邁耶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功能主義者之一;
- 約翰·伊頓,在蘇黎世工藝美術博物館和學校擔任主管,經營了很多美術館和博物館,並出版了美術教學理論著作,至今仍是美術教育的關鍵元素;
- 理查德·鮑立克,格羅皮烏斯的助手,在美國輾轉後來到中國上海,擔任了和平飯店和百老匯大廈的室內設計,1943年上海聖約翰大學宣佈成立,鮑立克擔任城市規劃學教授,成為中國城市規劃專業第一人。
大師和他們的弟子們的傳道遠不止於此。
- 當看到保時捷中控上那個精緻的時鐘時,你可能會想起格羅皮烏斯那座法古斯工廠正門口讓人印象深刻的時鐘;
- 當看到宜家和MUJI那些簡易傢具和圖形構造的地毯時,你可能會想起包豪斯校長辦公室的那些陳列作品;
- 當看到現代城市那些高聳如雲的摩天大樓時,你可能會想起密斯·凡德羅那些代表性的建築作品;
- 當看到互聯網產品中那些極致簡約的圖形和無襯線字體時,你可能會想起包豪斯廣告設計的早期作品;
- 當看到蘋果產品優雅的線條設計時,你可能會想到康定斯基在反覆強調的“點線面”基本元素。
雖然德國本土的包豪斯學校名氣已經相對較小,但“包豪斯主義”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已經是隨處可見,偉大的思想永遠不死。不知道這一切有沒有達到大師們的預期願景,向大師致敬。
4. 為什麼“極簡主義”會流行?
“包豪斯”經歷了自身的探索和發展,形成了我們現在所倡導的並稱之為“包豪斯風格”的純粹的簡約主義,那麼為什麼走向了極致簡約,我個人總結為以下四個原因:
訴諸於自然邏輯,形式永遠追隨功能
這句話並非“包豪斯主義”率先提出,由沙利文在《高層辦公建築藝術思考》中寫道:“不管是鷹擊長空,還是蘋果花開,是勞作的馬,還是悠哉的天鵝,是枝繁葉茂的橡樹,還是蜿蜒的溪流,是漂動的雲朵,甚是東升西落的太陽,形式永遠追隨功能,而且這是規則。功能不變,則形式不變”。
這種思想站在了“巴洛克風格”的對面,相比於過度追求華貴氣魄以至於堆砌華麗裝飾的“巴洛克風格”,在“包豪斯主義”者的眼裡,功能才是最重要的東西,一切形式設計均應該追隨功能展開,而非追求形式本身。
訴諸於工業時代,高效率和規模化的生產
工業時代的機器生產,將人工製作幾近淘汰,資本追求效率和規模化,這就決定了產品本身如果是過度複雜或者無法標準化的,將給效率生產留下障礙。包豪斯早期的作品很多實際上是由大師們手工製作的,而他們為了使人們相信機器也能生產出如此漂亮的物件,可以隱藏去了手工製作的痕跡,以至於這些早期作品被我們看到時,我們會認為是工業生產的產品,最經典的就是“瓦西里椅”。
訴諸於抽象本質,對感性美學的理性表達
藝術一度被認為是不可被教授的東西,重在一種感性體驗,而包豪斯的大師們則試圖以一種探索事物本質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們對事物進行本質的探索,不管是約翰·伊頓的基礎色彩理論,還是康定斯基的點線面基礎理論,他們都認為這看似複雜的世界,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事物元素所組成,越是簡約至極的東西,越是能夠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延展性。
訴諸於人類體驗,複雜技術隱藏於精巧設計
工業和科技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多、越來越精巧和發展的技術,以至於非專業的人們對科技感到恐懼和陌生,而極致簡約的設計便是要消除科技複雜化所帶來的這種莫名恐懼,讓人類用戶的體驗能夠非常簡單、順滑的接受這些產品。普通用戶對產品的理解和操作都應該不需要那麼的說明,在這中間產品設計人員就起到了降熵的作用。
5. 產品經理和包豪斯主義
終於寫到文章的最後了,產品經理是否有必要瞭解“包豪斯主義”,轉化成另外一個問題:你認為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如果認為是“溝通協調能力”的產品人員,你可以直接關閉這篇文章了,不是寫給你看的。
如果你認為產品人員的核心價值是“需求洞察能力”和“方案設計能力”,那你可以繼續看了,你也必須要瞭解“包豪斯主義”,產品經理這個職位,說到底更應該是“工匠”,而非“項目管理”。
因為你會發現,“包豪斯主義”的教育所希望培養出的人才,對應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就是“產品設計師”,要求這種人才既能夠掌握到產品製作的技術本身,又應該擁有藝術思維,能夠將“藝術和技術進行新的融合”。
“包豪斯主義”所追求的“形式追隨功能”則是引導我們更多的去關註功能所要滿足的需求本身,而非在形式的層面上過多消耗。
“包豪斯主義”對抽象的堅持,也可以指導我們在產品設計中對功能設計的思考方式,是否可以去抓到有限的基本元素去應對各種各樣的繁雜需求,抽象方能化繁為簡。
“包豪斯主義”對形式極簡的追求,也正是我們應該在產品方案中應該達到的水平,將複雜的技術實現隱藏在優雅的頁面之後,讓用戶順滑使用。
如此以來,也就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喬幫主、張小龍等等大佬都是包豪斯的死忠粉絲了。作為一個普通的或者懷揣改變世界夢想的PM,多瞭解一些“包豪斯主義”將會非常有幫助。
本文由 @汪洋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