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心理學角度看職業發展、職業困惑?"

本文結合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與大家一同分析如何理解職業規劃與職業困惑,希望本次分享對你有所啟發。

很早之前寫了一篇《淺談設計師能力模型》的文章,很多小伙伴給我留言或者私信,問了很多問題,也跟我探討了自己的設計師職業規劃和職場困惑。由於我沒有太多時間為大家做一一解答,希望通過幾篇文章再談談設計師能力模型,希望能涵蓋到大家普及比較疑惑的幾個方面。

這一篇,從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冰山模型”里提到的,最深層的人的心理“動機”,來分析作為職場中的我們,對於自己職業生涯該從哪裡角度去理解和分析。(結尾附上性格測試量表及如何發現自己潛意識的文章地址)

先來幾個靈魂拷問:“ 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能什麼?”

一、 “ 我是誰?”- 瞭解自己

笛卡爾從哲學思想里提出 “ 我思故我在 ” 表達了所謂的“自己”就是正在思考著的自己,人的自我意識就是自己的主人,然而直到被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人類不是依靠自己的自由意識而存在,而是被自己的潛意識所操縱的”的觀點所顛覆。

從此,潛意識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人的內心問題,發現和瞭解自己的潛意識,才能接近最真實的“自己”。

1. 佛洛依德 – “潛意識是人類行為思想背後的內驅力”

1895年,佛洛依德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裡研究》,在文中里佛洛依德提出了“冰山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樣,露出來的僅僅只是一部分意識的層面,意識的部分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無意識的潛意識的活動,潛意識才是人類行為思想背後的內驅力。

佛洛依德的意識和三格學說:

  • 潛意識 – 即“本我”,受追求快感原則的支配;
  • 前意識 – 即“自我”,是現實化的本能,是意識的人格化遵循現實原則;
  • 意識 – 即“超我”,道德化的自我;
  • 本我 – 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身體內的刺激的源頭,如饑餓、生氣、性欲等;
  • 自我 – 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調節著本我又受制於超我;
  • 超我 – 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

在這座冰山裡可以看到其實只有一少部分我們可以意識到的“自己”露在水面外面,比如我們平時想吃什麼,想玩什麼,為什麼事情擔心,為什麼事情開心,這些都是我們能感知得到的意識,就是被露在冰山外面的那一部分。

然而大部分我們意識不到的“自己”都深藏在水底,比如那些無法解釋的焦慮、違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懼、無法控制的強迫性衝動等等,是我們深藏在冰山下麵的,與本能衝動有關的欲望、情感和意向,這些並不會被我們有所察覺的東西,常常以下意識(無意識/潛意識)的狀態控制著我們對事物作出本能的反應。

2. 榮格 – “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潛意識包括了伴隨著我們的生命與生俱來的能量體,我們的許多重大的情緒與認知的根源都在於此。我們的生活模式、人生觀、價值觀、人生追求等等,往往都是由潛意識來決定的。所以榮格說,你可以意識到你的潛意識的時候,你就有可能控制自己的潛意識,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幾年前的一部高分電影《盜夢空間》里有一個經典橋段:

費舍即將繼承父業,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公司的老闆,為了阻止費舍,小李子通過夢境進入到他的潛意識里,在費舍夢境中對他的潛意識植入了一個想法,讓他產生 “ 我的父親愛我,但是不想讓我跟他一樣,成為他那樣的人 ” 當現實中費舍醒來之後,便聽從了自己潛意識的聲音,直接解散了公司。這個橋段就很直接的表達了,人的潛意識對於人命運的影響。

每當我們做出一些決策,遇到某些事情會產生一定認知傾向時,我們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 我為什麼會這麼做?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種反應?
  • 這是我的意識控制,還是我的潛意識控制下產生的?
  • 這是我主動選擇的結果還是受到某些影響之後的結果?

我們只有將大多數決定都用意識層面來處理,才會減少潛意識或者說命運層面上的安排。

3. 馬斯洛 – “最高的動機是不用激勵的”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出現了以研究人的意識,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人的成長和發展的心理學第三勢力,即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

其中重要的領路人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

  • 生理的需求 – 滿足基本需求,維持個體生存;
  • 安全的需求 – 保障安全穩定,免除恐懼威脅;
  • 歸屬於愛的需求 – 建立情感聯繫,歸屬某一群體;
  • 尊重的需求 – 內在價值肯定,外在成就認可;
  • 自我實現的需求 – 充分發揮潛能,實現理想抱負;

我們比較熟悉的馬斯洛需要層次大多數都是金字塔結構的樣式,其實那是不夠客觀的:

因為人的需要層次並不是獨立呈階梯性逐層滿足的,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所提到的五種需求層次,在人體中其實是同時存在的,(在正常人中)並不存在只有某種需求單獨存在的情況。需要的產生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是波浪式地推進的,在低一級需要沒有完全滿足時,高一級需要就產生了,而當低一級需要的高峰過去了但沒有完全消失時,高一級需要就逐步增強,直到占絕對優勢。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革命先烈面對侵略者對其身心進行極其殘酷的折磨,生理和安全完全不能滿足的情況下,還能堅信自己的革命信念,最終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分析:

  • 生理需求被基本滿足後,人體進入主要由安全感主導的狀態;
  • 安全感被滿足後,人體主要由愛和歸屬感主導;
  • 滿足了愛和歸屬感,人開始追求價值;
  • 而當人達到自我實現時,其行為由匱乏性需求主導轉向為成長性需求主導。
  1.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歸屬為低級需要,基於物質條件的滿足需要持續不斷的被滿足,給人帶來的幸福感是遞減的;比如說我口渴,我喝了一瓶水我很滿足,但是連續喝兩瓶,三瓶,十瓶就不太行了;
  2. 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歸屬為高級需要,基於一定的社交關係,需要持續被滿足帶來幸福感衰弱的不會那麼明顯;一個人說我漂亮我很開心,兩個三個一百個人都說我漂亮我更開心。

那麼瞭解了我們每個人的需要層次,如何去指導我們的行為呢?

  • 瞭解自己所處的需求層次心理環境;
  • 針對性的調整自己行為,去追求下一層次的需要的滿足;

人在滿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後,就要去實現更高的需求和目標,唯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二、“我想做什麼?” – 找到自己的職業個性

有的人觀察敏銳、精確,有的人觀察粗枝大葉;有的人思維靈活,有的人思考問題深入;有的人情緒穩定、內向,有的人情緒易波動、外向;有的人辦事果斷,有的人優柔寡斷,等等這些心理特征的差異都會體現出個體在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不同。不同的心理特征適合什麼樣的職業類型,可以通過測量來做一個角度的判斷。

1959年約翰.霍蘭德教授在長期就業指導實踐提出的職業興趣理論,又稱RIASEC理論。理論將人的職業興趣劃分為實際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Artistic) 、社會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常規型(Conventional)六種類型,每種類型具有相應的特征。

  • R實際型 – 富有技術能力,喜愛具體的行動,喜歡有規則的具體勞動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
  • I 研究型 – 具有聰明、理性、好奇、精確、批評、分析性內省等人格特征,重視科學性事物的價值,偏愛對事物構成的理解。
  • A藝術型 – 具有想象、衝動、直覺、有創意等人格特征,喜歡藝術性質的職業和環境,追求美的價值。
  • S 社會型 – 具有合作、友善、助人、善言談、洞察力強等人格特征,喜歡社會交往、關心社會問題、重視社會性、道德性活動的價值。
  • E 企業型 – 富有冒險、野心、樂觀、自信、精力充沛、善社交等人格特征,具有表現力與指導力,期望權力和地位,重視政治、經濟等方面成功的價值
  • C 常規型 – 具有順從、謹慎、穩重、有效率等人格特征,喜歡有系統有條理的工作任務,希望組織與秩序。

霍蘭德以一個六邊形圖形來對六種興趣類型之間的關係加以表示,認為這個六邊形結構模式表現出這樣的規律性:R、I、A、S、E、C按順時針排列形成環形;每兩種類型之間有三種關係,即相鄰、相隔和相對

按照測試結果我們能得到什麼信息呢?(測試地址在文末)

  • 測試結果可以作為自己職業規劃的部分參照,瞭解自己的職業個性;
  • 對照分析一下現在困擾自己的工作狀態,是不是因為性格特質和工作內容匹配度有問題;

職業個性本身是無所謂好壞的,關鍵是你是不是充分挖掘了這些潛在的特性,並結合這些特性和興趣愛好,找到了與之相匹配的職業,才是你能否更好地發展的關鍵。

三、 “ 我能做什麼?”- 評估你的性格與能力素質及核心競爭力

接上文,在測試了我們的職業興趣之後,我們會得到這樣的雷達圖,假設這是我們自己測試後的結果。這個圖給到我們幾個方向,通過雷達圖我們可以分析出:

  • S.E.R三個類型的分值最高,說明這個圖中所示更適合的職業方向是社會型,企業型和實際型。
  • 相鄰職業興趣類型間的相關最大,SE相鄰類型相關性最大,說明適合社會型和企業型交叉相關。
  • 相隔職業興趣類型間的相關次之;AE,SC,ER相隔,分值越高相關性也相對大一些僅次於相鄰。
  • 相對職業興趣類型間的相關最小;SR,EI,CA等相對,相關性比較小。

  1. 可以看到一方面,職業選擇中因為我們本身是多種興趣類型的綜合體,單一類型顯著突出的情況不多,我們可以在六大類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類型組合而成,構成其興趣組型如上圖ASE ,SEC 等;
  2. 然而另一方面,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還要參照社會的職業需求及獲得職業的現實的可能性。職業選擇時我們也會不斷妥協,尋求與相鄰職業環境、甚至相隔職業環境。如上圖還可以選擇RES,RAS等等;

如何通過測試瞭解自己的職業興趣,發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用我自己的情況做個參考來分析(我六個類型都非常平均)從入行到目前工作10年,我的職業發展路徑跟我的職業興趣測試的結果吻是比較吻合的,下麵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職業發展旅程:

  • 我的A型 – 剛畢業,我根據我本科動畫藝術的專業,選擇了入行廣告公司的創意設計崗位;工作1到3年,根據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我選擇了互聯網公司做UI設計崗位;
  • 我的I型 – 工作4到5年的這個節點我發現了我崗位的天花板和職業的瓶頸期,從互聯網行業設計師轉到產品經理崗位;
  • 我的AI型交叉 –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磨練,我找到了我最喜歡的方向是體驗設計師;
  • 我的S型 – 工作10年之後,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開始不斷輸出自己的方法論;
  • 我的S型繼續發展 – 我找到了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通過S型輸出AI交叉的經驗;
  • 我未來的SAI型 – 通過心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學習,把體驗設計提到更高認知唯獨,繼續輸出方法和思考;

以上是我的職業興趣以及我的10年職業路徑,我從中找到了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希望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認識和發展自己的職業能力,不斷積累和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的同時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

四、“ 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能什麼?” – 自洽才是完美人生

我們時常被教育,要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可是到底什麼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呢,似乎 “ 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能什麼?” 這三個靈魂拷問,時常在我們內觀自己的時候出現在腦海裡,隨著閱歷的增加年齡的增長和周遭環境的變換,似乎這三個問題貫穿了我們整個人生,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會出現這三個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一樣的童年經歷,不一樣的家庭環境。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選擇,達到事業上的成功是一種自我實現,擁有美滿的家庭生活也是另一種自我實現,並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答案來告訴我們什麼才是好的人生。

只要我們能夠足夠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我們的選擇都是適合我們的,能夠做到自洽,那就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完美人生。

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

五、註解

(以上心理學家的理論和測試量表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不代表是唯一的標準的答案)

如何發現自己的潛意識文章地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630/18/34741929_571990829.shtml

APESK基於榮格理論職業性格測試(量表版本:V2015-3.1):

http://apesk.com/mbti/dati.asp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

https://www.lezhi.com/holland/

本文由 @大發發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