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至上的產品設計(1):什麼是簡約?"

簡約設計追求的並不是形式的簡單,而是在充分瞭解用戶的需求之後做出的一系列設計。簡約設計本質上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忽略問題。

本專題的內容,從我們的標題就可以看出來,是屬於產品設計的系列專題,並且是脫離了基礎設計層次的進階系列。在這個“簡約至上”、“極簡主義”、“少即是多”等理念大行其道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領悟這些理念背後的深意呢?更多的設計者們,或許只是把這些理念當做自己的偷懶的擋箭牌,再或者只是追求錶面的簡單而已。如若不棄,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就由我來為您講述這段“簡單”的故事~

前言

“設計”從來都不是一個狹隘的概念,也從來都不是設計師的專屬名詞。一個產品固然需要專業的設計,但例如我正在寫的這篇文章,運營著的微信公眾號,或者是我們工作中準備的一次演講,整理的一個PPT,乃至於我們出門之前的梳妝打扮,等等,難道這就不屬於“設計”的範疇了嗎?

答案是當然屬於。簡約至上的設計理念,適用於包括設計師在內的絕大多數人。

一、人們總是追求簡單

追求簡單是人類的本性,無論是我們熟悉的互聯網產品,還是建築行業,抑或是汽車行業,簡單始終都是贏得用戶的關鍵。

那麼複雜性就一直是人們所厭惡的嗎?肯定也不是的,如果人們從始至終都在摒棄複雜性的話,那麼可以試想一下,我們現在哪裡還會穿著衣服鞋子,仍舊保持著遠古時期,使用兩片樹葉來遮蔽身軀的方式,這該是多麼的“簡約至上”啊。

那為什麼我們現在總是在追求簡單,厭惡複雜呢?我們可以從四個不同的維度來回答:

1. 時代的維度

任何的內容,如果脫離了時代的背景單獨去探討,都將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剛纔也說了,複雜性並不是一直被人們所厭惡的,那有沒有人們追求複雜的時期呢?當然有,大家請看: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物質也變得越來越富足。人們被覆雜性所吸引的最經典案例,莫過於在21世紀初期,美國汽車製造業的潮流是生產和銷售大型、笨重、昂貴、高油耗的汽車,而且需求量極大。

2006年,技術專欄作家大衛波格把這種現象稱為“誇耀效用原理”:人們喜歡自己被包圍在不必要的功能中。

然而到了2008年,一場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大蕭條改變了這一追求複雜的時代主題。大多數人手中缺少了多餘的資本,人們不再願意為不必要的功能買單。

簡單實用自然過渡成為了新的時代主題。

2. 人性的維度

我們再從人性的維度來探討一下。

人的本性是貪婪的,也是懶惰的,趨利避害,這是物競天擇,自然演化的結果。人們會本能地追求簡單的快樂,追求短暫的刺激,多巴胺、荷爾蒙、腎上腺素等等,這些才是我們生物層面想去追求的東西。

這也就是我們刷抖音能刷到凌晨仍舊不知疲倦,然後學習十分鐘就睜不開眼的原因。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從內心深處來說,誰又不願意去當個“廢物”呢?

因此,追求簡單是人的本性。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同樣可以從人性的維度,來探究人們在什麼情況下會喜歡“複雜”。

當簡單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演變成了“無聊”,所以一旦越過了生存的底線,人們就在躲避“無聊”的驅動下給簡單的產品拓展各種功能,讓其變得相對“複雜”一些。

雖然“無聊”也是問題,但是相比於“有聊”(有意義)來說,人們只需要達到“不無聊”的程度就可以了。

3. 數學的維度

我們再從數學的維度來考慮一下。

假設一個人一輩子平均活80年,每天醒著的時候大概16個小時。也就是接近17億秒。我們用這17億秒在不斷地感知著這個世界中的物體,事件,情感。我們的分母就是這17億秒。

在以前,例如500年前,資源沒有那麼豐富,產品的設計者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去設計一個產品,例如工匠可以花一整天的時間來製作一個凳子,而產品的使用者也有著充裕的時間去研究怎樣使用這個產品。畢竟當時瓜分我們時間的分子項,並沒有那麼多。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現在每天都需要面對著海量的信息,而且有很多信息,我們也不得不去處理。可以看出,變化的是瓜分我們時間的分子項變多了,而我們的分母仍舊是這17億秒,我們每天也只有這大概的16個小時。

所以說,複雜的東西在當代是非常奢侈的,因為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理解它,於是簡單的東西就成為了更“合適”的設計追求。

4. 產品的維度

最後,我們再從產品本身的維度來探討一下。

產品越複雜,就越難發現真正對用戶有價值的東西,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會下降

而且增加複雜性還意味著遺留代碼越來越沉重,導致產品維護成本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難以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並且各個產品之間的競爭壓力,使得產品本身不得不更加直白、快速地向用戶闡釋自己的價值。因為你不快點讓我知道你有什麼用、快點留住我,我就走了。

二、偽裝的簡單

現代的社會,總會有一些人,拿著一些所謂的概念,來作為自己並沒有努力工作的擋箭牌,或者只是追求了形式的簡單而已。

總的來說,偽裝的簡單可以分為這三類:

1. 將空洞無內涵等同於簡單

空洞無內涵與我們所說的簡單,從呈現的結果上來看,似乎有那麼一些相似之處,但實質上兩者風馬牛不相及。簡單是400米操場跑了N圈後跑回起點開始下一圈,而空洞無內涵則是第一圈剛剛跑出去而已。

就比如一個設計師按照簡單設計的理念,設計出來了這樣一張電腦的宣傳圖片,如下圖所示,並且還很驕傲地認為這應該是個完美的設計。

但實際上,我們從中除了一個立方體與黑白線條以外,還能看到什麼呢?這是典型的空洞無內涵的設計。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呢?

簡單設計的理念,所追求的不是形式的簡單,而是充分的考慮到用戶的感受後作出的一系列設計決策。

當真正理解了簡單設計的理念之後,設計出來的電腦宣傳圖片,或許是這樣的:

2. 增加額外的東西冒充簡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常見的商品說明書了,這種做法的特點,是能夠解決眼下的問題,付出的成本相對廉價,並且不會引起什麼爭議。這種冒充簡單的做法,似乎也是被大眾所接受的。

整個商品說明書好像在向用戶傳達:“看看吧,我們為了向你解釋說明已經費勁了心機。如果你還不明白,可就是你的問題了。”

於是,就有了一種偽裝的絕好方式,因為這樣就可以把失敗的責任都推給了用戶。問題在於,大多數用戶根本不會看使用說明,他們只想拿過來就用。

借助這種額外的東西不可能營造出簡單的用戶體驗來。用戶只會覺得又多了一件事要做。

3. 只成就個別人的簡單

做B端產品的同學,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歷:數據是支撐管理層進行分析決策的重要依據,而為了“簡單便捷”地得到這些數據報表,則需要相關的一線人員,嚴絲合縫、一分不差地填寫基礎數據。

結果就是,管理人員將自己的工作壓力轉移給了一線人員,造成後者苦不堪言。

複雜是守恆的,複雜可以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卻無法消失。我們需要做的,是將複雜性轉移到設計人員手中,而不是從一個用戶群體轉移到另外一個用戶群體。

小結

虛假的簡單,就像是未經世事的孩子,眼中所流露出的是無知的眼神;而真正的簡單,則如歷經世事滄桑的老人,眼中所呈現的是洞穿一切的目光。

三、真正的簡單

真正的簡單,是要讓產品做到憑直覺就能理解並上手使用。

1. 簡單的事例

提起簡單,怎麼能夠少了喬幫主創造的蘋果帝國,以及小龍哥創造的微信帝國呢。

簡單的交互體驗,就是當年iPad一問世就大獲成功的原因之一。因為我們會驚奇地看到,對於從來沒有摸過電腦的老人和小孩,給他一臺iPad,他就會很直觀地進行“滑動解鎖、左右滑動屏幕、點擊圖標打開應用、用手指旋轉和縮放照片”等一系列操作。

我們來看一下微信團隊對於“簡單”的定義:

簡單不應該停留在為了所謂的“根據漏斗模型分析,減少一個頁面,可以減少30%的用戶流失”“頁面應該機制簡單”這種錶面上的一概而論。

簡單更應該體現的是產品邏輯順暢,交互、視覺設計清晰,乃至開發同學的架構設計清晰。用戶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須有明確的響應和對下一步的清晰引導,也就是所謂的起承轉合。

2. 簡單的驗證

是否符合簡單設計的理念,可以從產品所呈現出來的顯性與隱性的信息比來驗證。

例如Google瀏覽器,能夠在全世界流行,就是因為它給用戶所呈現的,或許只是一個搜索框,而它背後的技術可謂相當複雜,他們雇用了幾千人,就是為了讓用戶在因特網上搜索信息變得簡單。

按照信息比的方式來理解,那麼它的錶面信息是1,那它背後的隱形信息可能是100000。

仔細想想,所有簡潔、美好、優雅的東西,都有這樣的高信息比的屬性和特質。其實人也一樣,一個好玩有趣,有學問的人,你會覺得很nice的人,也是必然是高信息比的。弱弱地問一下,有木有人想到我~

結語

最後想跟大家聊一下,該怎樣學習的問題。我認為學習應該包含三個層次:

1. 道:即我們所說的思維方式

老子曾經說過,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道”這件事啊,是可以溝通,但是不能夠以常規的方式溝通。“道”的層次,可能在我們的實際工作過程中,給與不了實質性的幫助,但這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環。

就比如工作中的A同學,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會整理產品願景、會分析業務場景,然後才會進行產品設計;而B同學,只是按照功能概設的功能點,以可視化的方式方法將它呈現出來。

顯而易見的,雖然產品願景、業務場景這些,並不能夠支撐我們畫出具體的界面,但是A同學是產品經理,而B同學呢,只是一位“作圖仔”而已。

2. 術:即我們所說的方式方法

這個就比較具象化了,像我們工作中怎樣畫流程圖啊,怎樣做原型啊,這都是有著很具體的方式方法的。但是“術”如果缺少了“道”的指引,我們所遵循的“術”就很有可能淪落成為“刻板”、“墨守成規”的概念。

我們經常聽見到一些公司,一個PRD文檔按照公司既定的格式,寫了幾百頁,幾萬字,但是接收人壓根不看,或者是看不明白的情況。這就是僅僅遵循了公司中的“術”,而沒有去追尋寫文檔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一層“道”的概念。

3. 器:即我們所說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意義僅在於幫助我們提高效率,至於哪個工具好,哪個工具不好,這個沒有標準的,只要能夠提升我們效率的工具,就是好的。

閱讀完今天的內容,你也許會說:“你寫的到底是什麼玩意啊,我瞭解了人們為什麼追求簡單,瞭解了什麼是偽裝的簡單或者是真正的簡單,這些虛無縹緲的內容,對我有什麼用啊。”

是的,確實不會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但我仍舊想說,這些內容,我們必須瞭解。就比如我們今天闡述的核心主題:簡單性源自對複雜性的征服而不是忽略!這句話會對於我們今後所有的設計工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至於具體的方式方法的話,在後續的系列文章里會陸續提到的,讓我們不見不散吧!

#相關閱讀#

產品經理“乾架”指南

用戶體驗設計之路(四)產品雛形如何渡劫

#專欄作家#

曉莊同學;公眾號:曉莊同學產品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智慧校園領域的B端產品經理。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