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產品經理怎麼做人生規劃嗎?"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自己做好了一個長遠規劃後。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就像在小時候我們想到以後的規劃,有的人想當警察,有的人想當醫生,有的人想當護士,但長大以後往往事與願違。

01 為什麼大部分的計劃趕不上變化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 在定目標的時候,往往個人的心智和認知是不夠成熟和縝密的。
  2. 而在執行過程中充滿了變數和未知,這些是我們無法預期的。

就像這次的疫情影響,可能超出了大家的預期,對一些路上的朋友來說,未來變成了一個變數。很多的互聯網和其他職業工作者,因此有了職業上的變化,有的離職,有的跳槽,有的轉變航向。

而那些一直忙碌工作的朋友,你也能明顯感覺到他們的焦慮。可能你問周圍的同事:拼命的加班工作是為了什麼呢?為了保住工作?為了升職加薪?為了實現財富自由?

但是實現財富自由以後呢?往往大家都習慣了奔跑,一停下來,大家開始變得迷茫和焦慮,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02 為什麼會迷茫和焦慮呢?

主要原因有2點:

1)缺乏規劃,不清楚自己的訴求

2)現狀缺乏控制力,風險意識較弱

如果把人的追求或者說訴求,分為三層,人生目標、行為目標和體驗目標。往往大部分人一直思考著是一種行為目標(行為動機),加班換取的是一種財務自由。

但是這種財務自由對應的人生訴求是什麼:為了被尊重、被認可,或幸福快樂?我們可能並沒有考慮過。

圖1 用戶目標的3種類型,取自《交互設計精髓4》

有時我們也會迷茫,不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時不妨思考平時做什麼事情,會讓自己感覺到快樂,為此甚至願意不計成本。在做的過程中,就是很容易進入一種所謂的心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可能你感覺不到外界的干擾。努力工作,獲得財富自由不是終極目標,追求內心的幸福狀態才是。

其次,談到風險控制。分享一個具有“健壯性”的“T”型自我模,也是我個人努力發展的方向,這個模型中包含ABC三個部分:

A:以終為始,3年計劃需要什麼?(一豎)

B:不做現在的事,依靠什麼生活?(一橫)

C:財富/時間自由,想做什麼?

如圖,ABC三個部分如果按照需求分類,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A是基本/必備型,B是期望型,C是魅力型。

圖2 KANO模型,取自《起點學院:用戶體驗訓練營》

產品設計中不同類型滿足描述:

  1. 期望型需求:在這些需求上要加大資源投入,因為這些是用戶獲得和留存的關鍵,也是產品的競爭優勢;
  2. 必備型需求:在這些需求上需要加大投入,直到用戶的基本需求被滿足;
  3. 魅力型需求:這些需求需要投入,原則上不能占用期望型需求和必備型需求上投入的資源。同時,這是影響用戶體驗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滿足需求的順序是:ABC。在人生這個產品迭代過程中,AB往往是相互迭代進行的。隨著時間推移,魅力型需求會慢慢變成期望型需求,甚至是基礎/必備型需求。

可能大部分人有思考過第1個問題,但是針對於第2和第3個問題從來沒有觸及,特別是第3個問題。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們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一問自己。並以此為階段性目標,進行下一步的人生規劃和實施。通過不斷的練習將自己培養成一個“T”字型人才。

03 產品思維設計人生

然後我們來看看,如何利用產品思維進行人生規劃的執行和決斷,主要分為三大步驟:第1步,產品調研(關鍵問題);第2步,產品設計(方案優先級及測試);第三步,效果優化(驗證及調整)。

圖3 策略產品經理基本工作方法,取自《三節課:策略型產品經理》

規劃迭代,主要分為三步:

1. 第一步,產品調研

首先,結合個人情況和階段,創建理想態列表,鎖定排序靠前的主題。

如何排序關鍵理想態?這裡可以結合個人情況和所處階段,參考方式可借鑒KANO模型(第1部分)。人生不同階段的關鍵理想態各不相同,就像《產品節奏感:生命周期及其底層機制》。

比如:對於20-30歲年輕人而言,可能最重要的是事業發展。而對於事業成熟的40+歲朋友而言,可能家庭和子女教育變成了關鍵。

理想態的定義,是對中短期目標進行“一句話描述”,關鍵點是:

  1. 設置截止日期
  2. 目標量化管理
  3. 目標具體化

比如,小A目標是3年成為一名XX領域高級產品經理。然後,對目標理想態進行量化和因式分解,分解一定是越細緻越好。在此之上,分析現狀和理想態之間的一個增長杠桿。這是我們關註點,並圍繞此尋找解決方案。

建議階段性聚焦,一次圍繞一個主題去尋找解決方案。然後,我們就進入到第2步產品設計階段,比如:高級產品經理 = 產品能力 + 項目把控 + 行業影響力。

可能在做了二年產品經歷後,作為中級產品經理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產品能力和項目經驗,缺乏的是影響力,即如何讓別人看見你的組織和工作能力。

那麼在成為高級PM前,小A需要補充的關鍵是輸出影響力,這裡拆分為2部分:

  1. 對內影響力
  2. 對外影響力

因為小A在公司2年了,目前正在準備跳槽,所以他需要關註的點核心是“對外影響力”,可以幫助他降低面試過程中的“交易成本”。

2. 第2步,產品設計

首先,根據理想態主題,發散性思考解決方案。

然後,參考以下標準對解決方案進行排序:

  1. 整體效果(重要性、緊迫性);
  2. 可行性(所需時間、難度)。

如上,小A開始了“提升對外影響力”解決方案的發散性思考:

1)在公眾號和平臺輸出內容,傳播分享(效果好,可行性高)

2)多參加行業分享會,認識朋友、輸出觀點(效果低,可行性高)

3)在專業平臺上持續提問和回答,進行互動(效果中等,可行性中等)

4)通過微信好友和群等,進行小範圍交流討論(效果中等,可行性高)

之後,篩選出優先級較高的解決方案後,需要量化預期效果。針對“公眾號和平臺內容”,小A的計劃是:一年更新大約50篇行業分析等文章,計劃是要1年做到1W+粉絲。

最後,是將方案放入下一階段的“人生版本”,進行原型設計和小範圍測。而在方案設計和落實過程中,大伙不要悶頭憋大招。可以和目標理想態的人物多去溝通接觸,聽取他們的一些反饋意見。參照《精益創業》里的原則:最小成本、最快速度。我們可以找到相關人員或目標用戶,進行一些訪談和測試。

還是拿回示例:小A的3年目標是成為電商的高級產品經理。他分析自己的關鍵點是“提升對外影響力”,因此制定了行動計劃和目標“一年更新大約50篇行業分析等文章,計劃是要1年做到1W+粉絲”。實施之前,他還可以找到一位做電商VP:讓其幫忙評估目標和差距,瞭解一下他們的工作內容。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分析和解決方案給到VP,看看其反饋意見。

通過此步獲得反饋,提前驗證自己計劃的合理性。假設VP作為目標用戶,認可了小A的解決方案。那麼他即可以進入下一階段,實施和效果優化。

3. 第3步,實施和效果優化

就像做產品一樣,上線只是開始。

我們可以對階段性運行結果,進行因式拆解。針對未達到理想態的情況,我們可以開展調研分析:

那麼排除馬太效應等,那麼相當於平均每篇有效轉化需要200個粉絲。如果低於這個值,那麼這篇文章可能就是“未達到理想態”情況。拆解完後,你可以看看你可以看看是哪個關鍵環節出了問題。

比如:我們數據分析發現,連續幾篇的瀏覽量很低,一分析發現曝光主要存在於個人和朋友圈,很大程度上可能曝光有限。

而如果是瀏覽、關註到分享等轉化環節的問題,我們針對轉化率低的環節,那我們可以小範圍的聽取一下目標用戶的反饋:反饋有好有壞,可以多聽聽那些反面的一些意見。這樣有利於你的效果優化。

總之,人生本身和做策略產品相似,依照PDCA大小循環,是一個不斷“ 計劃→實施→驗證→調整”的迭代過程。在人生軌跡上往前走的時候,記得不時的停下來進行復盤。

復盤的目的,是讓你儘早的發現問題。可以進行一些調整優化。如果是一些小問題的話,越早發現越好。如果是一些大的問題的話,這時候你可能要考慮你的目標方向。

圖4 策略型產品經理工作流程,取自《三節課:策略型產品經理》

以上幾個步驟的最終結果是,你通過不斷的產品,調研設計以及效果優化,增加你自己的勢能,以此來靠近你的終極目標。

說完了整個產品思維在人生規劃執行中的方法論,最後面我們說說一些產品和人生的關鍵思維。

04 幾個關鍵思維

第一,迭代思維

我們可以把規劃按階段進行拆分,執行當作一次次小的實驗。也許第1次,實驗的結果失敗的概率是90%,但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復盤優化,第2次失敗的概率,就會有所降低,以此類推。當你在一個大目標上不斷的快速輸出,迭代優化後,累積成功可能性會大大增高。

第二,設計思維

如圖,首先關註問題和本質,然後才是方案和解決。

圖5 設計雙鑽模型

比起拿到方案就做執行,更關鍵的是清楚為什麼做這件事。我見過很多執行力很強的產品經理,但有產品sense且執行力佳的很少。往往溝通層級一多,就會帶來信息熵。

這裡特別想分享一個討論和思考方式:what-why-how。可以通過複述確認雙方信息一致,然後思考和瞭解為什麼(關鍵問題),然後才是如何解決方案。有時候,慢即是快。

第三,游戲思維

人生這場游戲裡面包含:有限牌局,無限游戲。

  • 有限牌局:是有明確的起始和輸贏的。就像是事業或者人生階段,你在某一家單位/公司的工作,都會有一個明確的起始和終止。
  • 無限游戲:代表著一種可能和延續。像是整個人生,在你人生的開頭和結尾,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人生本身也是由各個牌局所組成的。

美團創始人王興有一句話“有限游戲在邊界內玩,無限游戲卻是在和邊界,也就是和規則玩,探索改變邊界本身”。個人感覺在事業,與其在意等級和頭銜,不如思考能力和邊界。

互聯網行業進大廠發展的優勢是,有明確的能力層級和邊界培養;而小公司可能只是頭銜變了,但是工作內容只是在邊界內不斷重覆。

這也反映了,產品和運營等工作在面試評價等環節的一個痛點:對於產品經理和運營而言,行業內缺乏一套標準的“評價體系”。所以,與其追求有限游戲內的頭銜,不如在無限游戲里把註意力放回自己本身。

分享一個觀點:有限游戲無論輸贏,都是無限游戲的一個片段。疫情期間的辭職、失業或跳槽,其實都是一個有限游戲的結束。無限游戲的重點是保持延續性,只要堅持在人生這場游戲中不下桌,人生就一直能玩下去。而對個人而言,延續性的前提,即人生游戲最大的資產,是你的健康和信譽。

小結

說完以上後,你知道產品經理怎麼做人生規划了嗎?我理解,用產品思維推動人生規劃的核心是:有規劃的同時,擁抱變化,在不斷效果驗證和優化中前進。

話外音,我本身是一名神經科學研究生,以前理想是成為一名科學家,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也是朝著那個方向發展的。但是,讀研過程中的最大感受:人生和做科研項目一樣,一半是努力一半是運氣。選擇和堅持一樣重要,往往選題方向就決定了你的上限。

後來,我成為了一名產品經理,經歷了從沉迷固有計劃的堅持,到擁抱理解變化的平和。有人說行業跨度挺大,但我理解 “做產品和做科學,底層思想是相通的:在不斷假設和實驗中,擴展人、社會和自然邊際的理解。”

參考資料:

《有限與無限的游戲》

《精益創業》

《高效PDCA工作術》

《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

《交互設計精髓4》

《起點學院:用戶體驗訓練營》

作者:ChenLee,公眾號:產品人的修煉之路,互聯網產品經理,神經科學碩士

本文由 @ChenLee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