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問題總是會糾結,無法下決定?本文作者與大家介紹了掌握決策底層邏輯的六個要點,學會並掌握這六個要點,定會助你提升決策能力,在日後的工作中更快成長。
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四個問題:
- 185和170,哪一個更高?
- 星巴克加3元可以升杯,升嗎?
- 去大公司刷背景,還是創業公司要成長機會?
- 兩個offer,選喜歡的還是選高薪的?
有沒有發現,上面這幾個問題你的思考時間一個比一個長:第一個問題只要1秒,第二個問題10秒內可以給出答案,後面兩個問題如果是你當下正在面臨的選擇,你一時半會給不出確信的答案。為什麼同樣是選擇題,有的選起來那麼容易呢?這篇文章會解答你的疑問,也會聊到以下幾個問題:
- 什麼問題會讓我們糾結;
- 普通人如何提升自己的決策能力;
- 面對複雜問題時如何作出相對科學的選擇。
掌握了這些,你的決策效率會提升十倍不止。
01 我們會對什麼問題糾結
我回憶了一下,遇到哪些問題自己會糾結:早上出門穿什麼?跟朋友聚餐吃火鍋還是湘菜?買白色的還是黑色的?頭髮留長還是剪短?等人的空檔是看文章還是刷微博?要不要跳槽?我又捋了下,哪些問題是我不糾結的:在小明和小花中選出更高的人;在兩個骰子中選出點數更大的;早上喝牛奶還是喝酸奶;出門坐地鐵還是坐公交。
把這些問題列出來之後,我開始思考它們有哪些不一樣?我找到了答案:前者沒有具體的評判標準。
我可以說出吃火鍋的好,也可以說出吃湘菜的好;我覺得白色的乾凈,黑色的顯瘦;我想把早上沒看完的文章看了,但我又想看點輕鬆的娛樂八卦……這裡每一個選項都有好也有不好,我都是拿一個維度去對比,用局部對局部,最後取綜合值。但是,難就難在,哪個局部的權重更高呢?
比骰子大小和比身高就不一樣了:骰子6絕對比骰子3大,165絕對比170矮……這類選擇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直接拿著標準就可以進行決策了。
但是有個例外,就是”絕對排除項“。舉個例子,如果你早上給我酸奶和豆漿讓我選,我可能會糾結,因為這兩個我都可以吃;如果你早上給我牛奶和酸奶,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酸奶。
為什麼同樣是”沒有選擇標準“的場景,後者我會毫不猶豫呢?答案是後者含有我選擇條件里的”絕對排除項“:我早晚不能喝牛奶,腸胃不耐受,會拉肚子;我坐公交暈車厲害,坐地鐵相對好很多。
02 瞭解過去的選擇依據
要掌握決策的基本邏輯,必須先找到自己在過去是如何做選擇的,以及哪些問題的決策時間非常長。明白了這些,你會更清楚自己是不是「偽選擇糾結症患者」。
先思考一個問題:你選房子的標準是什麼?
我的標準是:
- 離公司近;
- 有陽臺;
- 廁所乾凈;
- 小區安靜;
- 近地鐵;
- 生活設置齊全;
- 在我的預算之內。
再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標準都是必須的嗎?
我的答案是:都是必須的,捨棄哪一個我都很難受。即便我現在工作只是租房子住,但依然希望住的開心,把它當作自己臨時的小家。
最後一個問題:你最後決策的標準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現實是,能滿足1/3條件的房子都寥寥無幾,而我又不願意“放棄”其他條件。於是,我不得不在面臨無房可住的現實情況下,選擇了最近的。
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但從我的答案中可以看到:因為我的要求很多,沒有房子可以滿足我的所有需求,所以我一直遲遲沒有下決策,因為每個“條件”都是我的“必選項”。但在最後,我卻捨棄了多個選項,做出了選擇。
在這裡我暴露出來的問題是:儘管我能列出我的選擇標準,但我無法為它們劃分權重,以至於在沒有完全匹配的選項時,我只能隨便給出一個答案。這不是一個健康的決策路徑。
03 掌握決策的底層邏輯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發現了兩件事:不知道怎麼選就會糾結,糾結就拉長決策時長、使決策的效率變低,最終影響決策的質量。
糾結只是癥狀,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看似在做選擇,其實是在找標準。如果我們能把所有問題都變成“比大小”的問題,所有的糾結就一掃而光了。
1. 區別糾結和決策能力
前面我們提到一個場景:早餐吃什麼?上班穿什麼?出行選公交還是地鐵?這些本質其實不算是「決策」,就是純粹的「糾結」,跟你的決策能力沒有太大關係。
真正的決策能力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重大問題或方案選擇時,是否具備作出最優選擇的能力。
比如現在有兩個方案,Plan A 風險低,能保證不虧損;Plan B 風險高,但收益率高。能夠基於公司和業務的當前發展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方案進行推進,這才叫做決策能力。
這裡還需要考慮到一點,如果你面對這種情況無法作出決策,可能跟你的決策能力無關,而是你的能力和實力欠佳,不足以支撐你做這種重大決策。
就好比,你做英文閱讀理解題,選擇最符合中心思想的答案,你根本就沒看懂說的什麼,那你應該提升的不是決策能力,而是補充自己的英文詞彙。
2. 複雜問題建立決策標準
面對複雜、需要長決策周期的問題,如何提升自己的決策能力和決策效率呢?我給自己列了一個決策步驟,用在了找房子中:
- 列出標準:把我在意的所有要素都作為標準列出來,比如單間、獨衛、陽臺、乾凈、廚房、近地鐵;
- 分配權重:找到篩選條件和“絕對排除項”,比如距離地鐵超過1.5km絕對不考慮,廁所老舊不考慮;
- 找加分項:沒有具備全部因素,但有一個因素特別突出,比如沒有廚房,但是陽臺特別好;
- 做出選擇:依據前面的綜合得分,選擇出自己滿意的房子。
這個決策步驟,可以適用於大多數複雜的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一個自己生活中的問題試一下。
當然,這裡要提一下,難的不是建立決策步驟,而是如何給每個選項劃分權重,也就是:不知道A和B哪個選項更重要(這個後面會講到)。
3. 在非重要決策上節省精力
我們一生中重要的決策很少,其他大部分都相對沒那麼重要。對於後者,其實可以建立機制,將問題簡化,以此減少自己的精力投入。
- 找出無需費神的決策事項,建立最簡單的決策機制或直接採用隨機的方案。比如聚餐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就吃火鍋;除了朋友小白,誰來借錢都直接拒絕。
- 針對某些複雜、但不重要的事上,建立一個決策流程,保證流程簡單、可執行。比如有人邀你周末一起吃飯,如果你不能馬上給出答覆(周末可能要參加某個活動,但不確定)可以先答應對方,如果有變化,提前至少1天告知朋友。
當我們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投入的精力變少了,我們就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也可以有效避免自己在不擅長決策的問題上反覆決策(比如有些人不懂拒絕,有人來借錢不想借,每次有人來借錢就“難受”一番)。
4. 找到關鍵決定因素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句話: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做決策和做事一樣,一定會有個核心的目標和要解決的問題,找到最能影響這個結果的因素:我們先要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甚至是「最想要」什麼。
比如你現在拿到了2個offer,一個是大廠螺絲釘,一個是創業公司有機會獨立負責某業務,前者工資比後者好,你怎麼選?
也許待遇、公司背景、團隊、成長、機會等都是你關心的要素,但影響你最後決策的只有一個關鍵要素。如果你最關心收入,那就選收入高的;如果你最關心機會,那就選機會大的。
當你找到了「關鍵決定因素」,你的問題就變成了比大小,決策成本立馬就降下來了。至於如何找到關鍵決定因素,可以用一個訓練方法:排除訓練法,也就是每次排除一個選項,最後剩下一個選項。
比如你有5個影響因素,你先排除掉1個;如果只能有3個,你需要再排除1個;最多只能選2個,你還得再排除一個;最後的最後,你現在只能做一個決定,A或B,答案就出來了。
5. 學會經常復盤
無論我們做過什麼決策,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尤其是失敗了,一定不能只給出一個“我不適合”的結論,而是要找到到底是哪一項具體的原因構成了失敗。
有時候,復盤失敗比復盤成功更為重要。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是準備不足,還是遺漏了某些關鍵信息?如果各方原因都有,就去挖源頭,瞭解到究竟是哪一步出了問題。
就像是打仗,士兵士氣有影響,戰術也有影響,現場應對突發情況的策略也有影響。在戰後反覆思考,哪裡做得不夠好,下次怎麼做會更好,才能避免下次類似的情況作出一樣失敗的決策。
這裡再分享一個技巧,在復盤的時候可以嘗試站在他人視角來看一下,可能會看到第一視角看不到的問題。
6. 站在未來反推
我每次出去旅游,在山山水水中,看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覺得自己尤為的渺小,也會感嘆平日在城市裡的各種情緒都顯得“小家子氣”了。
回到今天的話題,有時候我們在做重大決策的時候,會有情緒干擾,這個情緒可能是你們上級搞政治鬥爭你看不下去,你在公司抑鬱不得志等等。
這個時候你可以用“時空穿越法”來看待你即將做的決策:1個月後,你如何看待現在的決策?1年後,你如何看待現在的決策?5年後,你如何看待現在的決策。
可能你會覺得很誇大,但起碼這樣會讓你站在“上帝視角”去看,10年後你還會在乎當下的情緒嗎?站在更長遠的角度看問題,就助於我們作出更客觀、科學的判斷。
04 最後
最後,分享一個我還沒有學會的方法:AHP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它的特點是把複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劃分為相互聯繫的有序層次,使之條理化,利用數學方法計算反映每一層次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權值,通過所有層次之間的總排序計算所有元素的相對權重併進行排序。
這個方法理解和實踐起來都略有難度,一般適用於複雜和重大的決策,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研究下。
#專欄作家#
燒包鹿,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小助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3年產品經理,互聯網深度用戶,善於分析用戶。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