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報告寫作攻略(五):避免被打臉"

作為消費者,我們最喜歡各大APP做活動了,有優惠呀!很多數據分析新人也喜歡,因為比起日報月報,活動分析看起來是個大活,真開心。然而,不小心的話,基於活動數據分析出的結論,經常被打臉,不信,馬上試一試。

  1. 日報周報看不出個屁
  2. 用戶畫像得不出結論
  3. 活動分析報告被打臉
  4. 流失原因找不到是啥

以上是數據分析師們寫報告的時候最怕的四大場景。之前已經分享了前倆,今天來分享第三個。

一、常見的打臉瞬間

場景一

請聽題:

很多同學一看:

  • 目標:提高消費人數
  • 結果:消費人數提高了30%

真好!就開始提筆寫結論了。

結果自然是被打臉呀

因為這破活動做多虧多(如下圖):

場景二

咱改一改:

誒?這次付費人數翻倍了,總付費也超過上個月了,happy

提筆慶功吧!

結果到下個月又被打臉了

因為下個月直接被打回原形:

場景三

咱換個方式:

思來想去,做存量客戶,人群就那麼多,是很有可能出現響應太少(場景1)響應太多(場景2)的問題的呀,那乾脆做新用戶好了。人數在漲嗎。於是活動如下:

哇塞,看起來新人數、新人購買率、總消費都顯著提升呀,這次穩了吧

提筆曰:好

然後整體數據一看,繼續打臉:

場景四

大幹一場:

既然只做新增又涉及挪來挪去,那乾脆來個全場大促!是個人都能參與,通通九折,一律九折!件件九折!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大喇叭轟起。

結果整完了數據長這樣:

於是運營的又來糾結了:誒呀,丟了那麼多優惠券下去,還是吸引不到新用戶,我們要不要回到細分群體的老路子上去,不是有大數據能精準營銷嗎!

不!堅決不退回去,既然都花錢了,咱畢其功於一役!打個狠折。

於是數據長這樣:

全場促銷活動就是這樣哈

  • 用力輕了:見不到效果,只能影響到部分人群
  • 用力猛了:投入過大,費用在燃燒,後邊都喝西北風

So,咋整?!

二、問題的癥結

問題的癥結在哪裡?我們先忘記數據分析,忘記運營的身份,設想我們就是一個普通消費者,你發現有個APP在做活動,你會不會做出以下行為:

  • 活動力度大,你會不會多囤一些?
  • 活動力度小,你是不是不買了?
  • 活動限新人參加,你會不會註冊個新微信

都會幹的呀,人之常情呀!

這就對了。雖然我們天天喊“大數據營銷”“精準營銷”“細化分群”,可營銷活動的本質不是數字,而是活生生的人性。營銷活動就是要勾引出人的趨利性來達到吸引註冊、提升業績的效果。

而近些年猛吹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模型”讓很多人忘記這一點。業務部門想不出來方案的時候,就指望著“大數據精準分析一下”然後跑數的程序員真的信了,開始RFM一通計算(因為大部分網課一提營銷只會講這個,講的其實都是更不能落地的4P,SWOT什麼的)於是導致了開頭的各種悲劇。

拋開金主、紅包、大轉盤這些眼花繚亂的具體形式,營銷活動本身很簡單,它只有2個邏輯(如下圖):

這兩個邏輯對應的數據模型非常簡單:業績=用戶數*響應率*響應金額。只是在固定基數里,增加的是響應率,增量基數里,主要增加的是用戶量,響應率也會略微上升。

很多同學問:活動分析的思路是啥?活動分析的基本思路就是這麼簡單。複雜的不是這個結果的模型,而是:

  • 用戶憑啥要響應?
  • 用戶響應到什麼程度?
  • 用戶響應完了還會咋樣

當然,已經做完了活動,你可以拿數據來模擬各種走勢,但本質上:數據可以評價結果,卻不能促成結果。促成結果的,是業務理解、創意設計、宣傳文案、禮品選擇、力度設置、系統支撐、客服跟進這些東西。

所以千萬別沉迷在數字游戲里了。實際上,比起數據分析,很多運營、策劃、營銷人員更喜歡數字游戲。經常在立項的時候自我催眠,用各種數字論證效果會很好;在結束之後各種甩鍋,用各種數字論證“問題不在我”,這種事見多了就習慣了。

三、破局思路

很多同學可能會害怕:媽耶,是不是還要讓我去學《消費者心理學》《消費者行為學》《營銷學》啊,上學時候最怕這些腳不著地的文科的書了。實際上,十一年前的數據分析師(那時候還不流行這個稱呼,都是數據崗、研究員什麼的)真的是這麼乾的,還記得12年《促銷的本質》上市的時候,我們小組人手一本回去研究,哈哈。

但今天不用繞這麼大圈子,因為隨著數據在業務領域的滲透,腳不著地的理論也越來越少,營銷活動的分類、考核指標、常見問題都可以對應到數據表現。內容比較龐大,這裡可以先給個提綱,以後我們慢慢分享。

需要註意的是,這些只是宏觀層面的分類,真正具體到一次活動,可能很小的細節都會導致效果的不同。比如同樣是拼團,如果:

  • 想最大限度激發消費,就直接1人成團
  • 想拉新人,做裂變,就三人成員,鼓勵轉發
  • 想控庫存,防止積壓,就開限時大團,人越多優惠越多

同一種形式,改個參團規則,參團人數,效果直接變化,所以每次分析還是要對本次活動業務邏輯做深入瞭解才行。

今天分享信息量已經很大了,大家可以多體會下開頭的基礎問題,都是新手非常容易犯的。如果大家感興趣,下一篇我們分享另一個會弄死人的問題:“自然增長率到底該怎麼算”。歡迎大家持續追劇哦。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