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個角度,深入理解“需求是什麼”?"

需求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而本文將結合經驗與認知深入分析,從落差角度、不同層次需求、需求鏈延伸等角度展開論述。

前面兩章的內容,我們對用戶和用戶行為這兩個概念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實際上做用戶動態分群,除了以用戶行為分群,我們還可以按照用戶態度以及用戶接受度的方式分群。這一塊相信各位在不同的書里也看過很多,這裡我就不再贅述。

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對需求的深入理解。需求這個概念相信各位在其他書籍上看得就更多了,基本上算是產品經理入行後接觸到的第一個概念。看完這篇文章以後,希望你會對如此oldschool的概念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

需求是什麼?

這真是一個直擊人心,引發靈魂思考的問題。需求這個概念對產品經理來說真是太常見了,常見到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很少有人去關註這兩個字代表什麼意思。但是定義不清,很容易因為需求邊界以及需求場景等問題引發錯誤的產品設計。

用戶說:我需要一個冰箱。不代表他真的需要冰箱,有可能他手上有幾瓶啤酒,只是需要一個製冷的方式。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很常見,後面我們會講到。

01 需求是預期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早在17年,有一部入圍奧斯卡的迪士尼動畫短片叫《內心活動》,講述了一個人務實嚴謹的頭腦和他自由奔放的心臟,兩個器官之間鬥爭。短片的創新之處在於,它的主角不光是辦公室小職員保羅,還有他的大腦、心臟等器官。大腦冷靜而剋制,幫助主人抵擋外界誘惑,而心臟卻渴望追求即時的享受。

保羅是個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的人物。他有一份一成不變,一眼望穿的工作。在上班的路上,面對美食、美女、陽光沙灘的誘惑時,儘管保羅的胃、心臟、肺都急不可耐,他的大腦還是發出了不能這樣做的命令。於是他垂頭喪氣的走向辦公室,最終他還是選擇忠於內心,釋放自我,反而枯燥的工作也變得更美好。

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來:一個人的預期和現實世界里的狀態,這兩者之間的差距,構成了全部的內心活動,因此有三種常見的心理狀態。

當預期等於現狀時,人們很容易產生“安於現狀”的心態。對目前擁有的條件感到滿足,對生活沒有太多的要求,怡然自樂。甚至有很多人能夠用極強的湊合能力應付事物。

這部分用戶,在我們的產品工作中也很常見,他們不關心你的產品更新了什麼功能,不希望經常更新產品,最好就是一直保持現在的模樣。如果因為產品迭代,改變了佈局或者是原有的使用習慣,他們反而會覺得很惱火。

當預期低於現狀時,人們很容易產生“知足常樂”的心態。這群人對物質的追求遠沒有精神追求重要。或陶冶在唱歌跳舞中,或沉迷於琴棋書畫的享受之中,總之有內心的追求。

這部分用戶,通常出現在內容屬性或工具屬性比較重的產品。只要有他們需要的內容,或者這個產品能夠幫助他們完成某些事情就足夠了,相比之下,他們不太看重這個產品是不是難用、體驗差。當然不是說這部分用戶完全沒有任何想法,沒有需求,只是他們覺得“現在已經很好”,如果能夠進一步就是錦上添花,如果沒有的話也沒有關係。

當預期高於現狀時,也就是用戶不滿於現狀,人們很容易產生“不悅”的心態。這群人迫切希望找到改善現狀,以達到預期的方法。這時候就產生了需求,需求是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滿足,是預期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這部分用戶,由於不滿足現狀,通常會比較熱衷發表自己的意見,積極配合需求調研的工作。當你給他們一個拍照更清晰的手機時,他們希望在拍照時有更多像單反一樣的設定;當你給他們一個智能音響時,他們希望最好能連接全家的電子設備,通過語音操控。

《善惡經濟學》作者托馬斯·賽德拉切克說:“不滿足”成為讓我們進步和成長的引擎,也會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個永不滿足的引擎。需求,源自於生理或心理上的欠缺與不滿足。

  • 例如“孤獨”,就是社交需求得不到滿足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會促使你去聯繫一些人,可能是陌生的或者是熟悉的;
  • 例如“饑餓”,就是生理上的不滿足帶來的需求,促使你去吃東西。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如果必須給需求下定義,可以理解為:需求就是預期和現狀之間的落差,挖掘需求本質上就是找到這個落差在哪,怎麼去滿足這個差距。

02 處於不同層級的需求

需求是有層次的。

提到需求分層,相信大家馬上會想到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但在實際的產品工作中,我們卻鮮少使用這樣的方式去分析問題,因為這種方式對後續需求工作沒有太大指導意義。

通常情況下,我更傾向於把需求分為:方案級需求、問題級需求以及人性級需求。

方案級需求,也稱為不完整的需求,說白了就是用戶會直接告訴你,他想要什麼。他們有某些方面的需求,並且已經幫你想好瞭解決方案是什麼。

某外賣平臺的產品經理最近正在做用戶調研,結果如下:

用戶A:我需要一個智能推薦的功能,因為我經常不知道中午吃什麼外賣;

用戶B:我也需要智能推薦,因為我和公司里的小伙伴一起點餐,大家總是統一不了決定;

用戶C:我希望這個智能推薦能夠根據我的口味,以及我喜歡的菜系推薦,最好還能記錄我的飲食口味;

這種方案級需求的表述具有比較強的迷惑性,因為用戶提的解決方案代表一定存在某些問題,當他們敘述完以後很容易讓你產生一種“好像是這個理”的感覺。但這個時候我們要警惕,用戶往往只能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所以給出的解決方案多數是片面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

  • 用戶在使用場景下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
  • 用戶為什麼想要這樣的功能?
  • 這類用戶提的解決方案對其他用戶群會產生什麼影響?
  • 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經過進一步分析以後我們發現:

  • 用戶A因為公司所處的工業區比較偏僻,所以周邊可選擇的外賣很少,導致了每次不知道吃哪家,但是這個問題並非智能推薦可以解決的;
  • 用戶B遇到的核心問題是一個“決策”問題,並非是“推薦”問題,所以也不能通過智能推薦解決;
  • 用戶C的表述看似很完善很精準,但經過深入溝通後我們發現,其實他並非需要一個如此全面的智能推薦,只是覺得以前用過的智能推薦不那麼“智能”,所以他認為可以通過這些措施讓推薦更智能;

當我們對需求挖掘得越深入,我們對用戶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更容易得到問題級需求。

問題級需求就是用戶直接告訴你,他遇到了什麼問題。這時候用戶不再是告訴你,他需要一個電冰箱,而是直接告訴你,他就是想喝冰啤酒。為了讓啤酒變得冰一點,不一定非得搬個電冰箱過來,可能加點冰塊或者是通過別的降溫手段就可以了。

正確分析用戶場景以及用戶遇到的問題,才能洞察用戶的需求,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

除了方案級需求以及問題級需求以外,再上一點價值,就到了人性級需求的分析。人性級需求實際上是根據用戶遇到的問題、內心的需要,對人性進行深入的剖析,說白了就是分析用戶心理。

用戶的人性有很多種表現,比如愛美、懶惰、貪心、自私、炫耀、獵奇、嫉妒等等。人的情感非常豐富,大腦會對各種在腦海中出現的事物產生情感反饋。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情感並非是“由內而外”自然發生的,而是經過外界誘導因素激發的。

幾乎所有成功的產品,都是利用了“弱點營銷”,針對人性的弱點,激發用戶群體的欲望,讓人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對這款產品著迷。

  • “團購網站”提供低廉的價格,吸引用戶眼球,滿足貪小便宜的心理;
  • “VIP制度”的設計彰顯不一樣的身份,滿足用戶的虛榮心;
  • “殺毒軟件”抓住人們對計算機病毒的恐懼心理大做文章;

這些都是利用人性弱點去設計產品的典型案例。在互聯網世界里,我們的一顰一笑,喜怒哀樂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與關註,我們的舉手投足都是創業者和產品經理們準備攻陷的目標。

03 需求鏈的延伸

需求鏈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供應鏈管理的學科里,它和供應鏈是兩個關註點相反的維度。供應鏈表示一種“推”的配送流,產品是按生產商猜測用戶的需求來生產的,而需求鏈表明一種“拉”的配送流,即產品是按照用戶的實際需求來生產的。產品經理在分析需求時,就借鑒這種分析思路。

通常情況下,用戶的需求都不是單點的、割裂的,而是呈現環環相扣的需求鏈條。

例如打出租車,是用戶的出行需求,但出行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可能是去某個景點或者某家飯店吃飯,這背後可能是為了度過一個難忘的紀念日。這裡面從用戶選擇過節的方式,再到選擇目的地,再到選擇交通工具就是一個關於節日出行的需求鏈條。

有的讀者可能會問,這個對我們做產品有什麼幫助呢?

在實際的產品工作中,尋找需求鏈可以拓展產品使用的場景,以便找到更多的產品機會。假設我們是攜程、飛豬之類OTA平臺的產品經理,那麼我們完全可以順著需求鏈去想,用戶在買了飛機票以後,乘坐飛機以前還有什麼需求場景。事實上他們的產品經理也確實是這麼做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類平臺上買機票時,交易成功的後續會出現機場專車的推薦。

值得註意的是:需求鏈是存在方向性的。我們在挖掘需求鏈時,需要註意判斷業務領域的合理性以及邏輯性。

假設我們現在是一家做出租車平臺的企業,那麼我們去做買機票買船票這一類的業務就不那麼合適。因為在需求鏈中,用戶一定是先購買了機票船票,才會想著去用打車軟件,所以很少用戶會在打車軟件中購買機票船票,除非花費很大的成本教育市場,改變用戶的認知。

假設我們現在是一家做記賬工具的企業,那麼我們可以試圖往後去延伸貸款類的場景或者是理財類的場景。同樣的,如果是貸款類產品的話,就沒有去做記賬功能的必要。

需求鏈的挖掘,代表了場景的進一步延伸,對用戶需求的前置場景或後置場景深入思考。在這個視角下,需求不是散落的點,環環相扣的需求鏈是對用戶群體更為全面的理解。對於產品經理而言,我們可以使用需求鏈拓展產品的邊界,拓展更多的使用場景,同時也為產品迭代升級的方向提供清晰的路線。

#專欄作家#

阿翹,微信公眾號:阿翹AKIU。平安科技資深產品經理,《產品經理進階:100個案例搞懂人工智能》作者;擅長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商業化應用,實踐經驗豐富,對產品設計方法論有深入洞察。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