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道薦語: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小米生態鏈企業成了創投市場的熱門話題,“米家班”的花名層出不窮:華米、雲米、綠米、創米,以及登陸科創板的石頭科技。
生態鏈和供應鏈的日漸豐富,讓小米得以長久保持較高性價比。從2010年春天,到2020年春天,小米走過了十年,成為最年輕的世界500強。
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邏輯,小米都做了哪些事?
由於疫情的影響,小米首次採用純網絡直播的形式召開了新品發佈會,但這並不是重點。
第一款“真旗艦機”的亮相,標志著小米終於開始向高端手機市場發起衝擊。更重要的,是小米再次發佈了一系列的其他新品,例如WiFi 6路由器、65W氮化鎵充電器、移動電源、凈水器、智能鎖、掃地機器人等等。
量變並不起眼,但質變依靠累積,成立整10年的小米,開始兌現關於自己的戰略邏輯。
持續推進的生態鏈戰略
為了衝擊高端市場,19年初小米決定把Redmi品牌獨立出來,承載過去小米性價比的用戶心智。
雷軍這樣解釋小米的雙品牌策略:“Redmi一方面繼承小米的優良傳統,堅持極致性價比,另一方面讓小米品牌擺脫價格的限制,可以不惜代價地追求極致體驗,全力以赴衝刺高端手機市場。”
小米手機的價格一直在悄悄提升,但還是在盡可能保留性價比。此次小米10衝擊高端市場,在同等配置下,小米的旗艦機還是要比蘋果、三星、華為的旗艦機便宜不少。
萬物互聯是小米一直的目標。根據其招股說明書顯示,早在上市之前,小米就投資孵化了超過210家公司,來完善其生態鏈。
2020年2月21日,小米生態鏈企業石頭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掛牌交易。自此,石頭科技成為小米生態鏈中第一家登陸科創板的上市公司,同時也是繼華米、雲米在美股上市之後的第三家小米生態鏈上市公司。
不論股價如何下跌,市場風評如何變化,小米對性價比和萬物互聯戰略都一直在推進之中。
成功背後的“男人們”
十年就成為最年輕的世界500強,收入破2000億,離不開小米強悍的供應鏈能力。
三星顯示的屏幕,高通的SOC、865處理器和X55基帶,美光科技的LPDD R5內存,索尼一億像素鏡頭,匯頂科技的屏下光學指紋解決方案等,都成為了它背後的“男人們”。
小米的新配件產品里,一款售價149元的Type-C 65W氮化鎵充電器成為了市場關註的重點。
隔日,A股市場砷化鎵(GaAs)與氮化鎵(GaN)概念股全線飄紅,其中,富滿電子、海特高新漲停,雲南鍺業、三安光電、台基股份漲幅超5%。
氮化鎵(GaN)是一種廣為看好的新型半導體材料,具有超強的導熱效率、耐高溫和耐酸鹼等優點,用在充電器中更是具有高效率低發熱、高功率小體積的優點,充電功率轉換也比傳統充電器更具優勢。
氮化鎵生產流程主要包括氮化鎵單晶生長、外延生長、芯片製程和封裝等步驟。
襯底環節生產企業包括日本的住友電工以及國內的蘇州納維、東莞中鎵等。在外延環節,國內主要有晶湛半導體,國外包括 EpiGaN、DOWA、IQE、NTT-AT 等公司。
在器件和模塊環節,安譜隆、三安光電、海威華芯、江蘇能華、華功半導體、英諾賽科、大連芯冠等實力都較為強勁。
還有些實力較強的企業採用整合設計與製造(IDM)的模式,可自主完成氮化鎵材料生長、芯片設計、晶圓工藝、封裝測試、可靠性與應用電路技術,例如能訊半導體與恩智浦等。
雷軍多次詳細介紹氮化鎵技術的先進性。採取該技術的小米氮化鎵充電器,最高支持65W疾速充電,搭配小米10 Pro可實現50W快充。
小米的氮化鎵充電器背後,是美國納微(Navitas)半導體公司。納微半導體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GaN功率IC公司,於2014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成立。在氮化鎵快充充電器領域,納微半導體屬於行業先驅,占有重要地位。
實際上氮化鎵充電器其實並不是小米首發。2018年12月,安克(ANKER)推出了全球首款30W功率的氮化鎵快充頭。
到2019年1月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ANKER、AUKEY、RAVPower、ELIXAGE等都發佈了基於納微GaNFast的快充新品。
2019年9月,OPPO在VOOC閃充技術溝通會上揭曉了65W超級閃充的GaN充電器和Reno Ace手機,並正式量產,成為首家大力推廣氮化鎵快充的手機廠商。
但小米首先將氮化鎵充電器單獨零售。相比其他快充產品,小米149元的售價也創下了行業新低,性價比大棒繼續揮舞。眾多上市董秘都表示,小米的入局將推動氮化鎵的普及。
氮化鎵屬於第三代半導體,具有高禁帶寬度和熱導率,有遠優於第一、二代半導體的高熱導率和耐壓性能。氮化鎵一旦普及,充電器行業將會帶來一場大變。
氮化鎵被看做是未來最具增長潛質的化合物半導體,我國目前也有一眾氮化鎵相關上市企業。當其他企業開始跟進生產同品類的充電器,它們也會迎來更多的業務機會。
增強供應鏈話語權
小米有如此多供應商撐腰,是他被稱為“價格屠夫”的根基。但如果想永久保持住性價比,仍然要依靠自己。
技術看起來是小米的短板,但這隻是操作手法上的不同。
氮化鎵充電器公司納微,其實是小米在18年上半年投資的企業。到小米10系列的出現,小米自建供應鏈的影子已經變得清晰。
17年,小米組建了小米產業基金,以深入參與制造業,打通其在產業投資方面的佈局,並放言要打造出中國製造業的BAT。
兩年後,雷軍表示小米過去兩年已將投資版圖擴展到了智能製造和半導體芯片產業。
小米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投資了超過270家企業,總賬麵價值28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0.8%。
截至8月20日,小米已投資12家供應鏈公司,其中有3家已在科創板上市。分別是晶晨股份、樂鑫科技以及方邦電子。
與投資生態鏈不同,生態鏈偏向於產品品類投資,供應鏈則偏向於技術投資。對上游核心供應鏈企業或技術企業的投資,直接表明瞭小米增強供應鏈話語權的決心。
另一方面,小米通過投資供應鏈,可以彌補自身技術硬實力不足的缺口,不僅能獲得這些企業提供原材料和產能資源,同時也為自身的產品供應鏈帶來保障。
小米兩年投資12家供應鏈企業,從半導體覆蓋到智能製造,這既是小米維持已有供應商的競爭力,也是它在構建供應鏈基礎上的新突圍。
在全球化、產業高度分工的今天,任何產品或公司都很難以單打獨鬥的方式獲得成功。在這方面,小米一直保持著自己鮮明的特色與遠見,即便是飽受質疑,也一以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