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堯說,做硬件並不是難點,但如何讓硬件與企業管理融合起來才是難題。
文 | 鉛筆道記者 城北楊公
疫情之後,智能辦公大火。巧在疫情前夕(1月7日),這家公司獲得了毅達資本、聯通創投的數千萬A輪融資,此刻糧草充足。它就是明我科技。
明我科技成立於2013年,初期經歷了3年的”靜默時光”,第一個大轉折發生在2016年:獲阿裡巴巴天使輪融資,進入釘釘生態。隨後,公司業務從單純的機器人研發轉向智能辦公。
孔堯創業史上的第一個大挑戰,也與釘釘相關。時值2017年雙十一前夕,釘釘要求孔堯在2個月內上線一款投屏產品。
智能硬件項目從冷啟動到上架電商平臺,一般來講大約需要一年時間。為了趕上當年的雙11促銷,孔堯團隊真的只用60天就完成了產品從研發到上架全過程。產品銷售10萬+台的同時,還收穫了用戶的口碑。
隨後至今,明我科技圍繞釘釘生態,研發的產品已經服務了數萬家企業,其中包括數十家世界五百強,產品如考勤機、投屏盒子到網絡會議設備。
孔堯透露,除了軟件、硬件,公司未來還會提供運營類服務。
註:孔堯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內容真實性負責。鉛筆道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放棄機器人,做點“小東西”
2015年,一款名叫RoboMing的機器人在各類發燒友測評網站上火了起來。它的外觀是一個帶輪子的iPad支架,充分發揮iPad攝像頭和屏幕的作用,在視頻會話、shopping mall促銷引流等方面有很大作用。有些公司甚至在採購RoboMing之後,授予其員工編號和工牌。
這款機器人的研發者正是孔堯。2013年,他建立了明我科技,希望製造一些有商業化前景的機器人產品。
2016年,明我科技與阿裡巴巴開始接觸。孔堯本想研發設計一些更符合智能辦公需求的機器人,但釘釘CEO陳航提醒孔堯,辦公場景很難有機器人的用武之地,明我科技還不如直接研發一些智能辦公需要的“小東西”,這樣釘釘也更容易提供研發和落地方面的支持。
孔堯第一個接手的項目是考勤機。考勤機的原理很簡單,但如果按照以往的指紋打卡,既需要員工排隊,也不能與同類產品產生差異性。因而孔堯決定,研發一種藍牙近場通訊技術。2017年5月,明我科技設計,釘釘出品的M1智能考勤機成功面世。
以往的同類產品考勤結算需耗時數天,從出勤次數到薪資損益,公司管理人員都要等候考勤機的數據報表,“釘釘M1智能考勤機”則在一天之內就能計算清楚;同時支持指紋、藍牙兩種打卡方式,省去了下班高峰期的排隊時間。
兩個月上架一款產品
考勤機項目結束後,明我科技自主進行了市場調研。到2017年9月,明我科技決定研發一款辦公室會議可用的“投屏盒子”。
釘釘也十分看好投屏應用產品,並下達了一個指標:釘釘要求明我科技在當年雙11期間上架這款產品。
這下讓孔堯懵了圈。9月初到雙11,中間只有兩個月。如果要參加雙11活動,產品還要提前一周進倉庫。要知道,他們那時才剛剛確定新產品的方向,還沒有過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
“一款成熟的硬件產品,從研發、設計到完成測試,通常需要12個月才能完成流程。”孔堯回憶,那兩個月,全公司的人都像打了雞血,只為了拿下這個“死線”。
當時,阿裡有一項行政規定,如果超過夜間九點半,辦公區域還有人在加班,該區域負責人是要被罰款。明我科技辦公地點在釘釘內部,每天晚上九點半,辦公區域負責人到了“轟人”的時間,總要面對明我科技的團隊。有些時候孔堯相當於是“付費加班”。
好在他們真的做出來了,“明投屏盒子”於2017年11月11日準時開售。孔堯介紹,這款投屏盒子的使用反饋還不錯,無線投屏附帶會議室在線管理以及審批流程,充分融合了硬件功能和企業管理需求。
然而,產品銷量卻不如預期,只有十幾萬台,最初的目標則高達幾十萬台。孔堯開始思考,為什麼產品口碑不錯,但銷量卻提不上去呢?
不只是投屏盒子有這個問題,考勤機推出後,孔堯同樣出現過這樣的困惑。
有困惑就要繼續調研。在與一些腰部客戶和大型客戶接觸的過程中,孔堯瞭解到,大企業的採購流程遠比小企業複雜。小公司在看到明我科技的產品後,“試試看”的熱情往往很高,最核心的環節就是試用。再加上這款產品確實很能打,因而產品在小企業中間的口碑確實不錯。
但是大企業的採購,最核心的一關不是試用,而是招標。因為大企業動輒採購成百上千台,如果採購出了問題,浪費資金事小,影響全公司的效率事大。彼時,明我科技在硬件行業實屬名不見經傳,釘釘也更偏向通訊、軟件領域,那些大公司會在招標之初就把明我科技排除在外。
孔堯發現了問題所在,依靠小企業的支持並非長久之計。孔堯明確了明我科技的定位,他認為,明我科技更擅長做產品,做落地,以及軟件服務,而硬件服務的確不如那些更厲害的“大腿”。為了儘快打開大企業的市場,孔堯決定尋找硬件大廠進行合作。
與大廠合作
2018年底和2019年初,明我科技分別接觸了兩家硬件大廠。一個是羅技,一個是新華三。
羅技是一家誕生於瑞士的計算機硬件製造商,不過誕生三十多年來,羅技做的2C生意比重較大。隨著企業服務熱度的提升,羅技也想參與其中,提升2B業務的實力,在相關領域開展各類合作,明我科技就是其選擇之一。
而新華三則脫胎於惠普,如今隸屬清華紫光,一直為大型企業提供多領域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智能辦公是新華三主營業務之一,與明我科技相反,新華三馳騁大企業市場多年,一直缺少有效方式進入小企業。它選擇與明我科技合作,也是為了完善市場佈局。
與大廠合作之後,明我科技推出多種辦公硬件產品,業務走上了快車道。到2019年底,明我科技的大客戶數量從個位數提升到了接近100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企業。
2020年1月,明我科技宣佈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毅達資本領投,聯通創投跟投。
談到企業發展規劃,孔堯提出了兩個關鍵點。
一方面,明我科技將啟動“mingwork運營服務”計劃,整合軟件、硬件、服務等不同產品,作為一種“重運營”的新產品形態,為客戶提供按月計費的辦公場景服務。
另一項規劃涉及到客戶群體的覆蓋。目前,明我科技服務了數萬家小型企業,而20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客戶增速明顯,但是腰部客戶的訂單往往讓孔堯為難。
小企業雖然付費水平低,但他們需要的是通用化的軟硬件。出售之後,明我科技只需要提供售後服務,客戶可以自行解決大部分問題。
大企業雖然付費高,但他們需要更複雜、更高成本的“集成化”服務。明我科技通常會派人到該客戶總部,提供軟件接口等技術服務。明我科技會扮演一個“被集成”的角色,圍繞客戶的本地系統,將軟件服務進行本地化部署。
腰部客戶的尷尬在於,它們既有小企業的低付費意願,又在一定程度上有“集成化”服務的需求。對於這一點,孔堯目前決定用渠道商的形式解決。明我科技未來會在主要地區合作一些渠道商,由這些渠道商對目標客戶進行集成化服務。
對於自己所做業務的價值,孔堯認為,西方辦公場景中,從基礎的通訊到更廣泛的衍生服務,都是基於郵件系統,而郵件系統並不適合中國上班族。我國白領群體進入職場後更習慣使用IM(即時通訊)應用,因而沒能形成使用郵件的習慣。因此,企業IM應用可以實現彎道超車,比西方更早一步進入“雲和移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