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問答而生的知乎,有哪些設計亮點?"

知乎,一個優秀的問答社區。作為國內優秀的社區產品之一,其擁有龐大的用戶量,知乎為什麼能這麼成功呢?本文作者以產品設計為切入點,對知乎的設計兩點進行了分析。

亮點設計一:首頁

1. 問號

進入知乎的首頁,是熱榜。可以看出,在熱榜中,每一個話題形式都是“提問”。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在熱榜中50個話題,結尾處都是帶有問號的。這意味著其實50個話題都是給用戶拋出問題,讓用戶點進去查看答案,可以概括為,這裡就是一個“問答社區”。

2. 榜單排名

如果想要一個問答、話題獲得更高的曝光量,讓它置頂是一個非常直接的辦法,但不可能每一條問答都讓它置頂,因此其中就產生了“排序”這個規則。而人類對於數字這個東西是非常敏感的,知乎為了更明顯地去區分問答話題的優先級,在第一到第三,採取數字顏色從深到淺進行降級,讓用戶能明顯地感受到話題的熱度排名,而為什麼第四到第五十沒有使用這種做法呢?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按照顏色深淺進行降級,從1到50,產生的變化是非常小的,這樣,反而沒有辦法突出重點。

3. 標題圖片設計的佈局

如果你問我知乎是文字流?還是圖片流?還是視頻流?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訴你,知乎就是一個文字流社區。知乎更傾向於向用戶傳達話題,提供這樣一個社區給用戶使用文字進行創作、回覆等一系列操作。在設計佈局方面,很明顯文字占的區域比圖片多得多,還做了加粗處理,目的就是為了讓用戶能夠一眼看出這個話題是在講什麼。

雖然這些年來短視頻發展地十分迅猛,使得內容的展現形式漸漸從以前的文字,過渡到圖片,再過渡到長視頻、短視頻。雖然途徑是變多了,並且相對於文字來說,短視頻涵蓋的內容更直接、更豐富。儘管如此,我認為內容的根本還是文字,文字才是那把最鋒利的刃器,能觸達人類的心靈。沒有了文字,內容終將失去靈魂。而知乎,始終堅持自己的定位,以文字為核心向用戶提供內容,畢竟,一個產品的調性,對於他的忠實用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亮點設計二:問答詳情頁

1. 附屬標簽

標簽,是對某一類內容起到概括的作用,為問答打上了標簽,相當於是一個相互的作用。標簽為問答明確了分類,同時問答也被歸屬到分類內容列表去。當用戶認為該問答不能滿足他的需求時,可以通過點擊標簽,去到專屬的分類內容,查看更多類似內容的問答,豐富了用戶獲取內容的途徑。

2. 關註問題

可以發現,在邀請回答、寫回答、關註問題三個按鈕中,只有關註問題被標藍了更加顯眼,那就意味著知乎更想你去關註問題,為什麼呢?我們首先分析下這些按鈕的使用者分別對應什麼類型的用戶:

1)邀請回答:提問者、瀏覽者(不滿足現有回答)。期待通過此功能來邀請更多的用戶來回答,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答案。

2)寫回答:回答者。希望通過自身的見解、知識儲備來回答問題,獲得他人的認可。

3)關註問題:對問題感興趣的瀏覽用戶、潛在的回答者、已回答者。希望通過此功能方便下次再查看該問題、希望看到自己的回答受認可的排名情況。

分析完功能對應的用戶後,我們回歸到本質,一個問答社區,哪類用戶的數量最多?提問者?回答者?旁觀者(瀏覽用戶)?毫無疑問,肯定是旁觀者,這類用戶的需求十分簡單,那就是“看”。旁觀者只需要看到自己想要瞭解的問題,他的需求就能被滿足。而此類用戶的數量又十分龐大,因此關註問題,是為了更方便他們去看,字體標藍,顯現了該功能的重要性。

這裡還會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點,一個問答社區,普通用戶初次進來的時候成為旁觀者的概率是比成為提問者、回答者的概率高得多。因此我們的核心用戶是“旁觀者”,應該側重於滿足他們的需求(並不是說就不滿足提問者和回答者的需求,只不過優先把旁觀者的大部分需求滿足了先)。我們要把這群占大比例的旁觀者給“照顧好了”,再使用一些手段去把他們轉化為“提問者”或者“回答者”。畢竟,一個產品要做到全部用戶都滿意,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做到大部分用戶、核心用戶滿意,這個產品就能稱得上非常成功了。

3. 回答的佈局設計

在回答中,我們可以先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回答者頭像+昵稱和回答內容。而從這裡的佈局設計,並根據占比面積來看,知乎弱化了回答者的資料,重點放在了回答內容上,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其實很簡單,首先我們從社區屬性來判斷,這裡以微信朋友圈和知乎問答社區做對比:

1)朋友圈:在朋友圈中,大部分都是我們認識的人,相當於是一個熟人的社交圈,當我的好友發了一條朋友圈後,首先我會關註到的是到底“是誰”發?再關註他發的內容是什麼,因此在設計上,朋友圈的用戶昵稱和內容的文字字體大小是一樣,而且昵稱是做了深藍色處理的,重點突出昵稱,讓你能快速地知道是誰發的內容。

2)知乎問答:而在知乎問答中,用戶頭像和用戶昵稱是比內容文字、圖片小得多,證明內容比用戶資料更加重要。其實原因很簡單,知乎是一個陌生人社區,用戶點進一個問答,是為了看回答的內容是什麼,只要你的回答內容讓我滿意,就是解決了我的需求,誰回答,對用戶來說沒有特別的重要。

4. 贊同+喜歡+評論+時間

知乎採用這一套數據體系,將回答進行排序,來讓用戶可以快速地決策,來選擇觀看哪些回答。不知道其他用戶在觀看回答時,有沒有像筆者一樣有這樣的感覺:我會傾向於選擇贊同多、喜歡多、評論多、時間近的回答,而這四個指標,在我判斷的時候也有一個優先級,就是贊同>喜歡>評論>時間,剛好與知乎中這四個數據從左往右的順序一致。

1)贊同:表達的是用戶的一種觀點,是理性的,認可/不認可,對應的操作就是贊同/反對,一樣東西如果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證明那樣東西必然有某些點吸引到了用戶。

2)喜歡:表達的是用戶的一種情感,是感性的,人對於喜歡的界定是模糊的,你喜歡,別人不一定喜歡,因此來判斷一個問題的好壞,贊同更優於喜歡。

3)評論:表現的是一個話題的熱度,評論多,證明這個話題能引起大家的討論,能更加吸引用戶參與到論題當中。

4)時間:通過時間的對比,用戶可以判斷出回答的新穎程度,並且可以通過時間來判斷出,誰更早把問題回答出來。

關於問答社區的思考

在社區種類中,問答社區是很有趣的社區,裡面的用戶角色非常分明,提問者、回答者、旁觀者,這三類用戶以不同的比例存在社區中。提問者拋出內容種子,回答者產出內容,旁觀者消費內容,三者構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內容閉環。

同時,知乎自身對於內容話題的運營也是十分出色,知乎很懂用戶需要什麼,將用戶喜歡的話題挖掘出來,在使用的時候會發現,其實某些重覆的話題隔一段時間就會再次出現。雖然對老用戶來說是稍微有點損害體驗,但對於新用戶來說,某些有趣的話題正是吸引他們繼續留在社區的必要手段。只要控制住重覆話題的比例不要太多,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同時兼顧新用戶和老用戶不錯的方式。

回想起當初為什麼會入坑這樣一款產品,並且堅持使用到現在,其實是經過了一個很有趣的心路歷程。

在以前,我們如果想要尋找問題的答案,我會通過百度,但漸漸發現,百度提供給我們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並且很難分辨出到底哪個答案更有價值,導致我在選擇內容時會非常的糾結。恰好因為某一次契機,一位朋友推薦我使用“有問題,上知乎”這樣的一款產品(知乎),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知乎的確能給我帶來更有價值的回答,並且基於知乎對於自身內容的排序機制,我能夠很快速地找出那些權威的回答,快速地解決了我的需求。

人類有交流的欲望、社交的欲望,從傳統局限於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通過互聯網的手段,逐漸過渡到各類社區產品。社交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要你的社區能夠給用戶提供價值,解決用戶的需求,那麼你的社區就是有用的。同時,也要把控好社區的調性,讓用戶清楚你的定位,並且能夠適當通過各種的運營手段,讓自身社區的內容變得更加有趣、更加吸引人,至此,距離一款成功的社區產品也就越來越近了。

希望知乎能夠繼續堅守初心,為大眾提供更優質的內容。

本文由 @Silence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