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怎麼從“跳出去與沉下來”視角,擁抱變化"

當產品經理困頓於工資職責以及各項五花八門的工作要求時,大多數人或許都有一種陷入坑裡,不知道如何尋找突破點的瓶頸期中。而這時候,從“跳出去”與“沉下來”視角去思考或許能幫助你找到突破點。

大家總是談到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責或者工作要求的時候,總是會提到需要有「商業思維」,「從戰略角度」思考,也需要站在「用戶角度」,打磨「產品體驗」。但是實際工作了很久,發現這一些要求,自己總是或多或少會有遺漏,達不到這些要求。所以碰了很多次壁,踩了很多的坑。

我今天想聊的一個主題是關於產品經理的兩個視角: 「跳出去」與「沉下來」。

這也是我最近一段時間踩坑得出的經驗,道理可能大家都懂,都聽說過,但是做起來卻真沒有那麼簡單,一起來看看。

01 什麼是沉下來?

「沉下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每天都會重覆的做一些工作,這些重覆的工作會限制住我們的思維。我們會沉浸在這樣那樣的業務邏輯裡面,所以你做任何一個事情你都會想到和這些很瑣碎的事情相關的方面。

例如我接到了一個需求,我立馬會思考,系統需不需要調整?客戶會不會同意這樣做啊?供應商等等之類的能不能允許你這樣的改動?以及對外的一些接口,文檔等等之類的是否需要調整?

如果需要調整的話,可能又會想的比較多,會考慮一下其他的開發人員是否樂意改動,測試人員是否有時間跟精力去測試,以及團隊是否有資源去配合你完成這個工作。所以這個時候你做一個需求或者做一個新功能的時候就會很受限。

嗯,這就是沉下來的一個最大的弊端,沉得太深,導致對一項新需求或者新業務的看法是完全站在執行者的角度來思考,而且還是那種思維最局限的那種「執行者」。

這種「沉下去」的狀態持續的越久,就越難以拔出來,甚至有可能漸漸地就會迷失自己,覺得本就該如此,沒啥不妥。所以大家也會戲謔自己為「需求翻譯官」,因為整天就是沉浸在接收需求,分析需求,處理需求,評審後給開發,然後功能上線。繼續下一個需求的翻譯過程。

當然它也不是只有壞處,也會帶來的一些好處。比如說做某件事,終究是要有人能夠沉下來思考這些所有細枝末節的東西。然後一步一步推動這個項目。或者說,某項工作的完成,需要有能沉下來的人,也需要有這種沉下去的時刻。這樣的話才會有人去完成這些瑣碎繁瑣的工作,才能夠把這件事情成功的推動。

但是反過來講,如果你一直是那種沉下來做事的,那你久而久之可能就會陷入一個瓶頸期。就是剛剛講到的弊端,你可能就跳不出這個圈子。你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這篇細枝末節上面,在產品的商業性層面或者戰略層面沒有花費很多次時間或者精力去挖掘,那麼你所做的的產品可能就是在吃老本,自然的,業務增長就會進入瓶頸期,那麼危機就可能很快就會來臨。

02 什麼是跳出去?

最近疫情的影響,我們看到很多公司都受到了影響,所以都在想辦法求變化,求增長。大規模的變化和增長肯定不是對產品的小修小改就能達成的,此刻就需要有產品經理能 「跳出去」

站在更高的角度,從更廣闊的領域,從商業價值的這個角度,去思考如何能夠從當前的「危機」中,避開危險,尋找到機遇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戰略,領域和商業價值這一類的詞的時候,總是會心裡發怵:我就是一個小產品,我能決定的了這些東西嗎?

是的,我也很多次這樣想過,不過後來我發現我混淆了一個概念,同時也有很多人也混淆了。

從戰略層角度,商業價值角度去發掘產品的價值,促進產品的增長,並不是說產品要承擔老闆一樣的責任去規劃方向,帶領公司產品增長,使得產品商業變現,達成戰略目標。而是指從這一層級的角度去思考,跳出來看產品該從什麼方向和角度去突圍,去改變,以便於配合公司達成戰略的目標。

所以,一個是承擔所有責任並帶領大家去做;一個是換位思考,提升視野做輔助工作,成為一個優秀的支撐角色。

舉個慄子:點外賣這件事,在現在來說其實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放在10年前(2010年左右),讓你來設計一套外賣的系統,你肯定會覺得這件事簡直太難了。如果要做外賣平臺,那得去一家店鋪一家店鋪的談,這個點餐的系統還需要考慮支付問題(那個時候微信都沒有,支付寶用戶也沒多少),然後配送又要考慮時效和簽收問題,萬一下單了沒人配送怎麼辦,萬一路上丟失了貨怎麼辦……

這一系列問題都是產品設計中會遇到的也需要考慮的問題,但是這些都是站在執行者的「沉下來」的角度看的。

而「跳出去」的視角看到的是:目前這一塊行業的空白,大家目前的訂餐方式是很多不便利的,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在家能吃到很多不一樣的菜別,智能手機正在快速發展,前面剛有一堆老大哥正打著「百團大戰」,未來這一塊會有很大的空間和機遇……

看到了這些之後,我們發現做這一樣一款產品似乎天時地利已經滿足了,而剩下的就是事在人為。大方向和目標確定後,接下來的就是如何逐個擊破這些困境和挑戰。

即使產品做到最後失敗了,也起碼比前一種因為「沉下來」的思維而限制,所以什麼都沒做的結局要好一點。畢竟做了會有一點概率成功,而不做那就是零概率了,只能看著別人一步一步爬上去。

03我該怎麼切換視角?

剛剛我們講到了「沉下來」,也說到了「跳出去」,似乎這兩者是一種對立的關係,那麼我該怎麼切換視角來應對日常的變化呢?

這裡我回顧了一下我這段時間踩下來的坑,然後總結出八個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1. 大膽假設

大膽假設其實對應的就是「跳出去」,當我們接觸一個新的業務,新的領域,新的需求的時候,不要過分執著於歷史過往的經驗和當前的局限。跳出經驗思維的框架,從新的角度和高度來看待新的問題。

總是覺得這個東西很難,之前沒有做那肯定是不能做或者有什麼東西阻礙了。然後因為畏難情緒,搬出來一堆細枝末節的東西來打斷自己的思路,這樣做會影響這方,那樣做又會影響另一方。最後得出結論,這個東西好像不能做或者我們做得沒什麼用處。我們還是繼續優化現在的產品吧!

上面提到的這些坑我都踩過,也是對我自己的一個照妖鏡。因為很多時候即使我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也很難做到「涇渭分明」,也容易陷入「沉下去」這種狹隘的思維。只有自己踩了坑,碰了壁,意識到了問題,同時擦亮了雙眼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是掉入「謎窟」了。

所以我之前也和團隊的小伙伴分享過一個心得:不要過分依賴競品,尤其是初期面對新功能的時候。

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一旦看多了競品,依賴了競品,就會潛移默化的限制住自己,別人也是這樣做的,也就做到了這個樣子,那我也跟著做到這個樣子就夠了。固有的思維,老舊的經驗思維限制了對這一塊業務的探索,導致一昧地參考競品,最後可能結果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2. 小心求證

小心求證對應的就是「沉下來」,畢竟什麼宏偉藍圖還是得要靠一磚一木的壘起來。前面有了大膽的假設,那麼也就意味著「跳出去」看到了不一樣的色彩,也得到了不一樣的數據和信息。那接下來就是做好「沉下來」的準備,一步一步地推演,梳理。

推演和梳理的過程肯定會遇到阻礙,但是不要受挫之後就輕易下結論,覺得這件事就做不成了。遇到了阻礙可以姑且算作是一個節點到了盡頭,然後像思維導圖一樣,另起一個分支,繼續推演,直到節點完成,再循環上述的動作,直到全部分析完成。

最後再將所有的分析一一梳理出來,得出一個大致的產品框架,只要大方向的可以做的,小細節就可以慢慢地「沉下來」優化。

關於小心求證,會有很多方式和策略,這取決於每個人的偏好和認知,只要前面做了大膽假設,那麼接下來的小心求證就不會因為思維禁錮的問題而寸步難行。

總結

以上就是我最近產品工作踩了好幾個坑總結出來的經驗,也許道理可能大家都已經知道或者聽說過,但是還沒有實際經歷過的朋友確實需要註意了。

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最近一段時間一直陷入在「沉下來」的狀態中,而很少去關註市場,環境,商業價值,甚至也沒怎麼去瞭解競品,接觸用戶,發掘新的增長點。

如果你也遇到了這一塊的困擾,請記得鍛煉自己切換視角的能力,哪怕「跳出去」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那也應該避免受到「沉下來」的思維禁錮。

我們永遠無法賺取超過我們認知範圍之外的錢,同樣的也難以做好超越我們認知範圍之外的產品,但是我們可以跳出局限,接觸到「更好」的產品是怎麼樣的,從而擴展自己的認知範圍。

#專欄作家#

vitamin,微信公眾號:皮醬叨逼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中級產品經理,一年開發經驗+三年產品經驗。主導過在線教育類產品,目前是跨境電商供應鏈倉儲物流產品一枚,歡迎勾搭,一同學習。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