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測試類H5的對用戶的能力要求很低,配合合適的觸發點進行包裝會有很好的表現,讓用戶和商家實現雙贏。
一、背景:為什麼做心理學測試
近期在朋友圈,常能看到很多優質的測試H5的刷屏,基於心理學理論、娛樂熱點等進行改編的心理學測試類H5,用戶通過測試可以獲得測試結果,併在社交平臺分享結果頁面。心理學測試類H5營銷工具,具有以下兩大優勢:
1. 心理學測評類H5營銷工具的優勢有著良好的轉發分享效果
從著名的福格模型(B=MAT)來分析,首先動機(M)上,用戶是比較強烈的,主要有以下三點動機:
- 社交性:塑造形象,提供用戶炫耀的資本;
- 富有攀比性:能證明自己是個優秀的人或潛在成為優秀的人,為用戶提供分享理由。
- 調動情緒:測評結果產生興奮、快樂等積極的高喚醒情緒,能為參與測評的用戶提供一定驚喜感。
其次,測評對用戶幾乎是沒有門檻的,只需要用戶能讀懂問題即可,所以能力(A)要求很低。最後,配合好合適的觸發點(T),比如配合某些節日或者話題,進行相應的包裝。最終用戶在行為(B)上會有很不錯的表現。
2. 心理學測評類H5營銷工具的優勢有著低成本獲取高流量的營銷價值
- 品牌曝光:實現品牌價值傳播,實現更好的曝光效應;
- 消費者互動:向用戶展現品牌產品信息,同時收集用戶數據與銷售線索;
- 電商轉化:配合電商折扣信息,實現優良的銷售轉化。
優質的心理學測試類H5通常還具有扎實的內容原型作為支持,在簡單到無以復加的表現形式下,還能夠包含聲音、動畫、動效等多維度的試聽參與體驗,沒有太多的炫技,卻反而能夠讓人沉浸其中,這樣的內容體驗,怎能不讓用戶和商家實現雙贏。
二、如何做好一個測試H5呢?
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最終的目的是討好用戶,但又要讓用戶對測試深信不疑:
1. 用戶側
心理類H5測試的要點在於既要讓用戶聽到誇贊自己的話感覺“爽”,又要利用巴納姆效應讓用戶覺得測試結果準,能體現一定的心理學的專業性。最終選擇了以“發現暗藏の心理色”為測試主題,並適時進行用戶測試,確定分數和結果分佈,瞭解用戶分享意願和評價,確定改進方向。
2. 專業側
(1)測量的專業性要保證“三個度”:信度、效度和區分度
(2)根據心理學理論進行改編,並且進行前期的預測,保證題庫的專業性、有效型和趣味性,吸引用戶主動參與測試並轉發。內容和題目改編確定“消極”、“現實”、“幻想”三個緯度,通過9道題選7題呈現;結果改編分為15個分數段,對應150種顏色和60個描述語句,集中隨機選取3種描述組合成7050種結果,保證多樣性和適配性。同時題庫選題貼合聖誕節的營銷熱點,方便商家配置營銷活動。
三、結果:數據表現
- 整體跳失低於過往H5的40%左右的跳失率,平均瀏覽時長41秒;
- H5成交轉化接近會場成交的3倍;
- 外部分享近30%。
四、總結回顧
1. H5整體表現較吸引用戶,分享意願尚可,帶來了更多轉化
考慮未做引流提示,點擊效果還有提升空間,也表明H5帶來了更多的轉化。
2. H5測試的模板化,有利於日後復用
- 測試形式復用:調整結果頁和測試內容頁IP人物展示,進行H5的復用,進行品牌宣傳和引流;
- 測試結果復用:問卷邏輯和測試結果(文案改造)續使用,在進行測評類H5製作時,可運用本次的測試結果,節省文案和開發的人力;
- 題庫和設計代碼復用:本次前端開發代碼進行復用,替換相應題目、結果邏輯和設計素材,便可開發新的測評。
3. 影響體驗的問題
(1)測評過程時間長度需優化
1)測評問題數量:本次H5共7道題,每道題展示時長近7S,7道題加起來近45s,用戶填答感知時間較久,影響用戶填答意願;
2)引導頁長度和內容:引導頁時間較長,用戶在長時間等待時容易流失,且隨著頁面層級的加深而不斷流失,流失率在前幾頁最高。
(2)結果展示未達到最優效果
1)測試結果可比性較弱:現有結果頁未上線直觀可比較的數據,沒有讓用戶體會到攀比感,對用戶的刺激性不夠強;
2)結果中部分性格描述詞待優化:結果中的部分描述詞用戶不是特別容易理解。
(3)測評結果出現概率測算不夠準確
1)預試測評結果,根據題目和分數分佈情況,確定結果展示:心理測驗都有常模,結果往往是根據用戶的分佈進行結果解釋的,這就要求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要對用戶的測試分佈有大致的瞭解,前測後才能保證結果分佈的更加合理;
2)對測評結果進行埋點,記錄參與用戶最終的分佈情況,為下次H5開發積累更準確的數據。
4. 其他待優化的地方
- 加強分享引導,利用微信實現用戶自發分享推廣,才能實現病毒式傳播,本次H5測試結果頁中缺乏引導用戶分享的提示,因此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 本次H5測試結果頁中,用戶對“顏色名稱”反饋較好,在之後的H5設計中,應預留更充足的時間與人力,對文案進行最優的包裝;
- 即通社交類APP是目前H5投放的主要渠道,結合用戶日常的使用習慣,最佳的測試類H5推廣時間在12:00左右及22:00左右。
作者:趙強;公眾號:京東設計中心JDC(ID:JDCdesign)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umeToXr233yTBjNVvXJIOA
本文由 @京東設計中心JDC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