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時代,是時候和存量思維說再見了"

增量隨時變成存量、增量取代存量的速度在加快、用存量對抗增量是以卵擊石。今天我們就一塊來探討一下存量與增量的底層邏輯。

我們先來看三個小故事:

(1)英特爾的故事

年輕的一代可能並不知道曾經的英特爾在起家的時候做的並非是處理器,摩爾、格魯夫、1968年剛剛創立英特爾的時候,今天的巨無霸當時的主營業務還是存儲市場,1960年代,日本存儲器企業異軍突起,英特舉步維艱、命懸一線,年輕的CEO安迪·格魯夫問戈登·摩爾,如果我們被董事會趕出公司,你覺得我們的繼任者會怎麼做?

“他們會放棄存儲市場,進軍微處理器市場。”

“那為什麼我們不這樣做呢?”

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的存量,擁抱了微處理器的增量,終成一代霸主。

故事還沒有完,你很難想象,在PC處理器領域獨孤求敗的英特爾今天在移動處理器市場的份額卻是0,居然真的就是0——死守存量、忽視增量的後果就是這樣殘酷。

當然,英特爾故事也還沒有真正結束,今天的英特爾找到了他們認為的下一個增量——汽車處理器市場,它以153億美元收購了汽車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Mobileye,當所有的車都變成智能汽車的時候,歷史會證明英特爾今天的遠見。

增量隨時都會變成存量,停滯沒有出路,鬆懈意味著失敗。

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的那本書《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中的“Paranoid”這個詞在英文中固然有“偏執狂”的意思,但也有“被迫害妄想症”的意思,全書其實和“偏執”沒有關係,中心思想是“只有有危機感的企業才能生存”,所以,翻譯成《惶者生存》或許更加準確。

(2)柯達的故事

1975年,24歲年輕的柯達工程師史蒂夫·薩松發明瞭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當他把這項驚人的成果呈現給公司高層的時候,傲慢的管理層對這個只能拍100·100像素的奇怪機器嗤之以鼻——“沒有人願意在電視上看他們的照片”,彼時的柯達在膠片時代笑傲群雄。

Sasson和他的相機

30十多年後,當柯達在2012申請破產保護的時候,當年的決策者們不會想到,敲響他們喪鐘的正是他們自己公司發明並雪藏起來的數碼相機。

他們或許沒有錯,柯達畢竟續命了30多年,而死守存量的諾基亞就沒那麼幸運,從如日中天到跌入谷底只用了區區四五年時間。

增量對存量的戰爭,速度在加快。

(3)奈德·盧德的故事

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最先應用的是紡織業,蒸汽機驅動的紡織機以壓倒性優勢完爆手工作坊,原來熟練操作手工紡織機的工人面臨了大面積的失業,幾乎在一夜之間,所有的手工紡織作坊都變成了存量,而增量則是旁邊日夜不休不眠的轟隆蒸汽機。

1779年,萊斯特郡的一名織布工奈德·盧德摧毀了當地兩台蒸汽織布機,以此為起點,英國各地相繼爆發失業紡織工人搗毀蒸汽機的“盧德運動”,而這些人後來被社會學家稱之為“盧德份子”,該名詞泛指在技術進步中利益受損從而反抗新技術的人群,顯然,他們的反抗無濟於事。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全球抗議Uber的出租車司機、控訴撤銷高速收費站導致其失業的收費大姐、要求亞馬遜停止免郵費政策的法國政府、把共享單車丟進河裡的黑車司機、無端攻擊內容算法的傳統媒體人…….本質上都是新時代的“盧德份子”。

用存量對抗增量,從來都是以卵擊石。

這三個故事,很好地闡述了存量與增量的關係——增量隨時變成存量、增量取代存量的速度在加快、用存量對抗增量是以卵擊石。今天我們就一塊來探討一下存量與增量的底層邏輯。

一、隨時樹立放棄存量、擁抱增量的意識

死守存量是危險的,不管是產業、公司還是個人。

就在幾年前,中國人對硅谷、對美國科技界都是頂禮膜拜,如今,中國已經在很多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這背後就是存量和增量博弈的過程,死守存量很危險,因為你不知道它在神馬時候會變成包袱:

  1. 美國發達的零售體系是其存量優勢,於是它在擁抱電商這一增量時就變得緩慢,中國沒有存量包袱,於是電商這個增量就是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一騎絕塵。
  2. 在燃油時代,傳統汽車廠商在發動機、變速箱上的優勢就變成存量優勢,而當電動車成為趨勢,不需要傳統發動機、變速箱,增量的游戲規則發生了變化。
  3. 美國成熟的信用卡系統曾經是美國金融競爭力的一個存量優勢,於是在移動支付時代,這個存量優勢就變成包袱,不習慣信用卡支付的中國人把中國變成了移動支付遙遙領先的國家。

在公司層面,存量和增量的變化就太多了,我們舉幾個死守存量最終被存量拖垮的公司:

(1)迅雷當年以其領先的下載技術贏得極其高的市場份額,這是它的存量市場,這個存量積累的優勢如今在網速前面迅速消失甚至沒有了,網速提升太快了,人們不需要下載了。

(2)1979年,王安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的文字處理機,一度成為美國第五大富豪,他的副總裁蓋利諾建議研製個人電腦,王安卻不屑地一笑:“搞個人電腦,聞所未聞的荒唐事!”,最後王安被IBM終結。

(3)十年前的開心網憑藉“偷菜”游戲火了一把之後,又推出了“搶車位”、“好友買賣”等社交游戲,有了“路徑依賴”之後,卻做增量市場,甚至連網頁游戲的早班車也沒搭上,最終消失在江湖。

(4)黑莓曾憑著“總統安全級別”的I/O系統及特色的全鍵盤鍵盤一度占據了美國市場48%的份額,但這兩點也成為了拖垮他的包袱,長一段時間都固執地堅守全鍵盤,沒有看到觸屏的革命,最終被市場無情淘汰。

在個人層面,增量對存量的壓倒性優勢以及奪去了很多人的工作,或者在很短時間內就讓一個人的工作從波峰跌倒谷底——

  1. 就在十年前,在“動感地帶”還非常流行的時候,電信運營商對許多高校優秀學子有著絕對的吸引力,像廣東移動這樣的公司能招到知名高校第一流的學生,短短幾年,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下,電信運營商逐步管道化,這一代優秀的學生開始擁抱騰訊、阿裡這樣的新興企業。
  2. 在諾基亞如日中天的時候,塞班開發非常火爆,我一個學計算機開發的同學一個月兼職能超過許多高級白領的薪資,但到安卓崛起的時代,他只能失業半年重新學習。
  3. 著名譯者馬愛農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翻譯稿酬是千字十三元,翻譯5000字就等於一個月的工資。而現在“每一次谷歌翻譯有突破,翻譯們便想起18世紀紡織工人看到蒸汽機時的憂慮和恐懼”。
  4. 個人站長,曾經是一個輝煌的名詞,在過去,只需要稍微改動下網站標題,隨便更新一些內容,採集一些文章就能獲取大量的流量,靠廣告賺的盆滿缽滿。如今,他們消失在互聯網的增量大潮;

有人說——“沒有啊,你看我的工作就沒有被取代,我相信很多需要腦力的工作永遠不會被取代”,呵呵,看了下麵的趨勢你或許就不會這麼樂觀了:

(1)律師恐怕是最需要經驗和腦力的工作了吧,但在美國的一些律所,一些機器已經能替代初級律師工作了,因為在美國這類海洋法系的國家,過去的判例非常重要,很多初級律師的工作就是去查閱過去類似的判例來協助辯護,而AI在閱讀判例並提供建議方面已經初見成效。

(2)廣告創意人員無疑是腦力工種吧,但你知道阿裡巴巴的AI機器人已經實現了創作廣告海報和廣告文案的功能,已經在搶一些人類的工作了。

阿裡AI機器人化名“鹿班”走入設計師領域

(3)作曲家無疑是藝術領域的一座高山吧,但索尼等公司的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學習機器人作曲了,在聽了足夠多披頭士樂隊的曲子之後,它創造了一首“披頭士風格”的曲子。

不要以為你的工作永遠不可替代,穩定已經在這個時代不復存在,增量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才是永恆的主題,或許你的薪水不會降,但你某天或許會悄然發現,那些擁抱增量的人賺的錢已然超越了很多倍,你只是被邊緣化、不再重要而已。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說:你說的對,可是,我應該如何擁抱增量?

二、尋找增量的方法

1. 透過未來看現在

尋找增量,其實就是要透過未來看現在,特斯拉為什麼在虧損的時候資本市場依然給它如此高的估值,就是因為資本市場認為未來是電動車的天下,而在這個行業,特斯拉至少是目前看起來整個行業中最有可能成為王者的投資標的,我們尋找增量、思考未來可以借鑒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

馬斯克的spacex、特斯拉、solarcity都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公司

如何透過未來看現在,我們舉兩個公司的案例,迅雷和UC,這兩家都是在低網速時代崛起的公司,然而到了高網速時代,一家轉型成功,另一家則沒有。

迅雷主打高速下載的體驗,在低網速時代有著絕對的吸引力;UC誕生的時候主打網頁壓縮,瀏覽極快,在2G時代是無數人使用移動互聯網的入口;然而,UC當時對未來思考的很清楚:

根據“第一性原理”——網速必然會迅速提高,在那時候UC的存量優勢就不復存在,UC的競爭力在哪裡?於是立馬轉型,把大屏、體驗、操控、內容生態作為其後續的戰略重點,拋棄了包袱,成功轉型,迅雷很顯然在這方面戰略思考深度明顯不足,當人們現在可以在線看電影而不需要下載的時候,他們就拋棄迅雷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迅雷並沒透過未來看現在。

2. 跳出直接競爭對手思考問題

尋找增量,不能把目光放在直接的競爭對手上,因為攻擊我們的往往和我們毫無關係,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降維攻擊。

  1. 紅塔山的競爭對手不一定是白沙,而是電子游戲和手機,年輕人都需要雙手玩游戲,騰不出手來吸煙了。
  2. 這幾年電臺的沒落不是因為電視,而是滴滴、Uber,因為司機在路上需要接單,他們必須把電臺關掉。
  3. 康師傅方便面的競爭對手不是統一,而是美團、餓了麽,年輕人更方便地點外賣,他們不再吃方便面了。

關註增量需要跳出直接競爭對手思考問題,因為直接競爭對手往往代表著存量,我們要試圖成為“The Only One”而不是“The NO.1”,以增量的方式思考才能對抗存量競爭對手。

騰訊當年推騰訊微博試圖打敗新浪微博,結果鎩羽而歸,然而讓騰訊贏得競爭優勢的是增量微信;同樣馬雲推來往和微信競爭也是存量之爭,反而做增量的釘釘則表現亮眼。

增量一定存在某個小角落,悄然存在,但一定不是在直接競爭對手那裡。

3. 關註技術對行業的宏觀改變

為什麼增量取代存量的速度正在加快?有人說是市場大幅增長,有人說是人的智力得到解放,有人說是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切,從更加宏觀的角度——技術是背後推動的唯一宏觀力量。

我們把時間維度拉的更加長遠就會更加明顯地發現這個趨勢,有經濟學家進行過核算,公元元年的世界人均GDP為445美元,到1820年接近667美元,1800年的時間里只增長了約50%。

到了2001年,世界人均GDP依然增長到了6049美元,中間發生了神馬?工業革命!是技術讓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飛快增長。

經濟學家索羅、盧卡斯、羅默等都在自己的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了技術這一重要因素,而傳統的增長理論都認為資本、儲蓄率等因素是決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增量往往是由技術帶來的,關註技術,特別是和自己工作相關的技術是發現增量的一條捷徑。

我們從來沒有趕上過這樣一個一切都被互聯網加速的時代,一個存量和增量急劇變化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割捨存量、擁抱增量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想一想,你的存量是什麼,你未來的增量在哪裡,徹底放棄“穩定”這個在21世紀不存在的概念,躬身入局,我們終將走向增量的星辰大海!

#專欄作家#

衛夕,微信公眾號:衛夕指北(ID:weixizhibe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名興趣廣泛的廣告產品經理,致力於用簡單語言深度剖析互聯網相關的邏輯。

本文由 @衛夕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