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上線的7個慘痛教訓,說多了都是淚"

文章為作者產品上線的項目復盤,希望能夠對產品路上的各位帶來一些啟發。

最近回顧了一下從去年年底到現在做過的兩個產品,一個是工具服務類,另一個是公司某業務線的官網;針對產品上線全流程,以復盤的角度,來講講背後踩的坑

一句話感慨下:產品真難!

對行業知識不夠瞭解,需求分析跑偏。定位錯誤,導致產品調整。需求臨時變卦,功能刪刪改改…..這些基本踩過,且很痛,以下是文章目錄,一條條講吧!

01 不清楚產品服務對象,是慘痛教訓

兩項目其中一個來源於總監對業務的規劃,目的是 通過供應商對資源的有效競爭,來降低公司跨境物流成本;這個我最初的定位是做一個公司內部的工具

另一個來源於公司產品的迭代,根據公司現有業務和未來發展,對官網前後臺進行重構

工具產品一開始的定位太窄,產品服務對象沒搞清楚,對公司做這個產品的思考較少。如何站在公司業務角度思考需求,防止自己閉門造車呢? 這裡根據案例整理兩個核心點:

1. 我們如何切換思維?

試著把公司人力當工具組件、把服務當商品,把用戶當買家。公司其實就是用工具組件製造商品,和用戶交易

以工具 A 為例,最初定位是給內部員工用,整個鏈路是:用內部成本打造了一款商品,賣給了自己。既然都是賣,為何不多賣幾個。

2. 我們如何站在公司角度評估業務?

當你找老闆聊需求,總是會被問到:成本多少?收益多大?業務持續多久? 從老闆的日常話語中,我們大概就能知道:產品價值 = 收益 – 成本。

最初工具 A的 收益是效率,成本是 技術開發 ,價值不好評估,可能收益不大;如果能開放使用,收益不會太局限,至於成不成就另外一回事了。

有時候,做產品的思維也可以運用到選職業:比如一份工作,收益是什麼,成本是什麼,持續性怎樣?

02 不瞭解行業信息,是慘痛教訓

瞭解行業信息其實就是調研,這個過程我有遇到了三個問題:

  1. 如何瞭解一個行業基本信息?
  2. 如何找目標用戶並調研?
  3. 如何評估對用戶瞭解程度?

1. 如何瞭解一個行業基本信息

為了熟悉行業知識,搜尋了相應資料。發現照搬有點不靠譜,太大而全,於是照貓畫虎,整理出來的東西好像很厲害,但肚子里真正沉澱的不多;

做了無用功,花了大把時間,還沒學到東西。

於是項目實踐後,我嘗試做一些刪減,個人覺得做好這三點是能對行業有一個基本瞭解的。

  • 先瞭解行業基本信息:知乎、百度、谷歌上找,通過搜索我大概知道跨境電商行業,有倉儲、物流、採購、供應商、亞馬遜平臺等,再逐個細分下去深挖一下,我的知識面就更廣了;
  • 瞭解業務流程,及上下游角色:躬身入局,親自實操一下;我們常用的做法是線下找相關崗位人觀察,聊天,主要看他們做的 事情和協同交流部分。
  • 瞭解競品:有些行業信息競品是比我們更早察覺的,看看競品看他們的玩法,可以嘗試註冊,找他們的客服銷售問問題。

2. 目標用戶?怎麼調研?

B 端 尋找目標用戶,其實就是做場景的還原;比如做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我們需要找 HR 還原現場,溝通日常招聘、郵件發放、資料管理等。

在做場景還原的時候,發現自己沒有提前做問題大綱的習慣,導致最終的調研產出內容非常零散;這樣一來,需求分析是很容易出錯的。

其實找用戶調研的時候,很有必要提前準備一些問題,和用戶聊的時候思緒會更清晰。比如 提前整理表格,列出核心問題,儘量不做無效溝通。

類似於這樣:

3. 對用戶瞭解程度?

因為上一次調研,信息收集不全,導致後續自己三番五次 找用戶請教問題。

因為對用戶不夠瞭解,遇到任何規則的變化,我們很容易陷入聯想狀態,假設的越多,錯得也就越多。提供一個參考思路:

  • 首先按照上述方式調研場景,整理並劃分好用戶基本類型和特征,這裡的特征不是性格特點,是用戶群體對行為的偏好。
  • 針對不同用戶類型,若預測用戶在不同外部條件下的預期和行為,說明我們對用戶的掌握基本合格。

比如用戶登錄密碼錯誤,用戶可能會產生懊惱情緒,會嘗試找回密碼,感受用戶也是同理心的過程。

03 產品定位錯誤,是慘痛教訓

產品定位踩過的坑:產品定位有用戶、痛點、也有方案,但忽略了盈利和收益。

工具 A 最初定位是給內部使用,調研過程用戶述求不斷。讓自己陷入了功能堆積過程。剛開始的架構思路 大體上是這樣的:

後來站在其他公司的角度,發現需求依舊存在(有競品),於是在方案上加了一層用戶關係。把工具 A 迭代成服務平臺。這樣的改動,給產品帶來盈利的可能性

錶面一些小改動,觸動的是後臺整個邏輯的修改。增加一層用戶,實際上後臺增加的有:賬戶體系、付費模塊、數據關聯表修改等。所以,做 B 端產品,決策路徑很長,千萬不能忽視了任何一個改動。

為了避免熬夜爆肝,產品設計之前,我們得先把定位想清楚。其次是,如果做一個產品,一開始就在不斷累加需求,多問問自己用戶是不是找對了。

04 產品設計不規範,是慘痛教訓

產品設計階段做的更多是模塊和流程性的梳理,先定義問題,再找場景,然後梳理規則,最後抽離模塊;比如這樣:

但這個過程也遇到了兩個問題,十分困擾。

  • 產品設計如何避免東拼西湊,有條理進行展開?
  • 功能和規則這麼多,配置怎麼做?

產品設計時感覺自己信心滿滿,業務催催需求,就亂了陣腳,跳過功能設計開始畫圖。結果證明,越畫越亂。

後來強迫自己回到正軌,會議、催需求,先晾著,完整流程先跑通(回顧一下我的整個流程):

關於配置的問題:也是踩了太多坑,我們總想把所有功能都做成配置,用戶想要什麼,產品上給個界面,用戶自己設置。

於是在這種思路下,我發現最後出來的產品後臺,還沒上線就顯得十分臃腫

過程中總結了部分規律,發現功能配置其實有一個核心思維在的:頻次 & 範圍 四象限;

像電商後臺產品,類似商品添加,價格設定這種,涵蓋用戶量大,且切換頻率較高的,妥妥的配置。

05 評審成批鬥會,是慘痛教訓

直到項目開發,我才發覺要檢查一下邏輯,看看文案,再想想交互

於是準備不夠充分,評審會高光時刻成了批鬥會。業務會覺得比產品更懂需求,開發覺得邏輯理解優於產品。總之百口莫辯,事情講不清楚,一個問題 N 多方案。

後來自己整理了一張自查表,項目開發之前,我時不時就會看下,這裡分享一下:

06 需求失控是慘痛教訓

加需求了怎麼辦?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開發到一半,業務過來教你做人(做產品) 老闆或者業務咨詢一下需求狀況,靈感爆發,給我們提幾個優化,導致需求變更。

在做官網 B 產品的時候,我經歷了兩次官網核心下單業務的修改,主要是項目到開發階段了,業務對需求二次定義,麻煩的不是補充內容,而是在修改,產品邏輯改動,可能對產品最終的走向都會產生影響。

新增需求我們要看對現有影響,也要看是否可持續。其次產品設計階段,我們是比業務更懂產品邏輯的,如果需求不符合產品定位,可以打回去。即便是新增也要儘量歸併二期。

針對需求變動,在需求評審之前,很有必要拉上業務,將模塊、流程、原型和UI 進行共享,內容走查,確保需求完善。當然,也要有一定領導力,主動推進項目,給開發小哥一點關愛

07 項目延期是慘痛教訓

項目延期了怎麼辦?

上線推遲,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怎麼都脫不了干係。

為減少推遲上線對業務的影響,可以嘗試:

  • 提前制定里程碑:在什麼時間點完成那些核心功能,提前準備內容;
  • 上線二次預估:預計推遲到什麼時候,保證後續資源能繼續開發;
  • 廣而告之:將里程碑、現有進度、發佈時間和開發 及 業務多方確認,想辦法分配資源。

過程中,主人翁意識強一點,專業度就會有提升,別人會覺得我們靠譜。

總之讓產品由我們掌控,把問題扼殺在過程,不能等到開發上線後再解決。

08 關於迭代的思考和復盤感悟

B 端產品迭代的思考

產品進階是一個緩慢迭代過程,B 端類產品升級頻率較低,但並不意味不需要迭代。這次實踐過程,讓我體會到 B 端產品更需要 關註變化。“牛鞭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系統服務類的產品 實際上非常個性化的,本質原因就是因為場景的不同。比如我們把一個產品開放,即便基本模塊都有,遇上不同客戶,定製化需求依舊很多。

系統服務類的產品很多時候是在還原 場景,服務多少企業,可能就有多少種服務方式。

所以,B端產品個性化是件好事,很多企業初期就是在提供個性化服務,待成型,才考慮標準化。

最後分享復盤的五點感悟:

  1. 問題複雜度越高,解決過程越投入,成長也會更快;
  2. 產品方法論終究是方法,實踐內容和結果還是得自己慢慢找;
  3. 如果解決問題的方案過於複雜,不糾結,有可能是問題本身不對;
  4. 以用戶角度看問題,以生意角度思考業務,比如收益、成本,是否一直存在;
  5. 復盤包含:實踐、思考、回顧、調整,難在調整,因為是推翻自己的過程;

本文以自己項目經歷在此拋磚引玉,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一起交流。希望能和喜歡寫字的你,交個朋友。

本文由 @好奇產品鋪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