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概念出發,談談「需求」到底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需求」常用來指代「滿足需求的東西」,而不是「需求」本身。產品人需要對「需求」有更深的認識,助力做出更好的產品。

「需求」是我們幾乎天天打交道的重要概念,但需求到底是什麼?似乎很少有人提起。我們常說:“用戶提了一個需求。”也常常說:“我要提一個需求。”開發也常常會說:“這個需求不夠合理。”……

但是,這所有的「需求」是同一個概念嗎?

答案:並不是。

接下來,就來具體談談「需求」。

01 紛繁複雜的「需求」

「需求」真是一個概念繁多的詞語。在經濟學中,維基百科如此解釋:

In economics, demand is the quantity of a commodity or a service that people are willing or able to buy at a certain price.

正好,可以引用百度百科作為上述內容的翻譯:

在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每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

因此,經濟學中會有一個“需求曲線”(demand curve)。

很顯然,經濟學中的需求並不是我們常說的「需求」。

於是,我去翻英文字典,一翻就發現更多「需求」——demand, need, want, requirement……

你看,「需求」的概念夠多吧。

孫陶然在《創業的36條軍規》中說過:

創業一定要解決真需求,不要做偽需求。怎麼區分真需求偽需求?用中文不太好區分,但用英文就很清晰:偽需求叫want,真需求叫need。Want的東西,用戶不一定會掏錢,need的東西,用戶一定會願意掏錢。所以need的東西,才應該是我們應該切入的事情。

他說的對不對?我們來看看:

need: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字典:[singular 單數, U ] a strong feeling that you want something, want to do something, or that you must have something.

我的翻譯:一種強烈的感覺——想要某件東西,想要去做某件事,或者是你必須要擁有某件東西。

柯林斯詞典:N-SING If there is a need for something, that thing would improve a situation or something cannot happen without it.

我的翻譯:如果對某件東西有need,這件東西就會改善某種情況;或者說如果沒有這件東西的話,一些事就不會發生。

want:

朗文:[T] to have a desire for something

我的翻譯:想要某物的欲望。

柯林斯:V-T 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 feel a desire or a need for it.

我的翻譯:如果你想要某件東西,你會感到一種對這件東西的欲望或需要。

從這些定義,我們至少能發現兩點:

1.「需求」與「滿足需求的東西」不是一個概念

2. need與want確實有別,孫陶然說得很正確。維基百科也有雲:

A need is something that is necessary for an organism to live a healthy life. Need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wants in that, in the case of a need, a deficiency causes a clear adverse outcome: a dysfunction or death.

need是一些對生物的健康生活而言必要的東西,need與want的不同之處在於:need沒有被滿足會導致明顯的不利:功能失調甚至死亡。

所以,雖然都可以說是「需求」,但顯然need比want更為強烈。所以,Bob Dylan在他的傳記《Chronicles:Volume One》中提到:

It was a club I wanted to play, needed to.

這是一個我want加入的俱樂部,need加入。

至此,我們發現,經濟學中有「需求」,need也是「需求」,want也是「需求」……

02 讓「需求」更清晰

那麼,我們該用哪種定義才更為精確?才更能指導工作與生活?彆著急,接著往下看。

維基百科提到:

To most psychologists, need is a psychological feature that arouses an organism to action toward a goal, giving purpose and direction to behavior.

我的翻譯:對多數心理學家而言,需求是一種心理學特征——引發生物為了目標而行動,為行動提供目標與方向。

這個定義足夠深入——著眼於用戶的深層次動機,而不是錶面的行動。在這個定義中,是深層次的動機(即需求)引發了生物的行動,也就是說,行動是錶面的,深層次的動機才是根本。所以,“聽用戶的但不要照著做”就被很好地解釋了——用戶說的是他的行動,這不一定正確,用戶為什麼說、為什麼做才是關鍵。

但對於這個定義,我還不夠滿意,我認為還可以更清晰些——需求是一種驅使物體從現狀到需求狀態的內在特征,大概如下圖。

需求

「需求狀態」就是某物想要達到的狀態。所謂「滿足需求」,也就是通過某種方式讓某物達到其需求狀態。比如你近視,你的需求狀態可能是「看得足夠清晰」,於是眼鏡就是能讓你達到需求狀態的商品——眼鏡滿足了你的需求。

我喜歡這個定義的地方在於:這足夠深刻,而且這不是僅僅針對人,而是針對一切物體。我們說需求,往往指人的需求,但其實一切物體都有需求。養過寵物的人就知道寵物會有情緒,這是動物也有的情感需求。計算機有需求嗎?當然也有,它想要達到的需求狀態就是它背後的代碼設定的目標狀態。一切物體都有需求嗎?當然。因為世界是有規律的,每個物體都有它想要達到的需求狀態——在某一規律下的需求狀態,就像空中的石頭終究會落地,就像宇宙終究會熱寂。

當然,考慮目前的實際工作,我們最關註的當然還是人的需求。

所以,我們會發現:需求無窮無盡,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所有需求狀態。因為需求狀態無窮無盡。當你餓了,你的需求狀態是吃飽。當你飽了,你又可能產生繼續維持飽這一狀態的需求。這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好處在於:我們的生活永遠有奔頭,我們的用戶也永遠有沒被滿足的需求,我們永遠有機會……壞處在於:你不可能滿足所有需求,做產品是這樣,過日子也是。

03 日常所用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在工作中,我們常說的「需求」,則會呈現出另一面目。

我們常說「用戶需求」,那麼,什麼是「用戶需求」?我認為,用戶表達的所有需求狀態,都可以看作其是用戶需求。而且,用戶沒說的,尤其是其深層次的需求(這才是更真的「需求」),也是「用戶需求」。所以,「用戶需求」本身,就是一個複雜且模糊的概念——既包含了用戶所表達的,也包括了其深層次的。當然,我們完全可以說「用戶需求」僅僅指深層次的——促使用戶從現狀到需求狀態的一種特征。但鑒於「用戶需求」早已是爛大街的概念,而且上面已明確了「需求」的概念,從實用的角度,這裡仍保留日常習慣,繼續稱其為「用戶需求」。

我們還常說「產品需求」,什麼是「產品需求」?我認為,「產品需求」是平衡了公司深層次需求與用戶深層次需求之後的有效產品方案。註意:「產品需求」絕不僅僅是用戶需求。現在大家常說一切以用戶為中心,但絕對地滿足用戶需求是不可能的。我是銀行的用戶,我希望銀行天天給我送錢,這現實嗎?一般的互聯網產品,至少要滿足公司需求與用戶需求這兩者,因為一般的互聯網產品背後都有公司。公司的主要需求其實比較簡單,一般就是盈利。越成功的產品,往往就是越能實現公司與用戶互利共贏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用戶體驗要要素》的戰略層就有兩點——產品目標,用戶需求。

另外,「產品需求」是一個產品方案,為什麼?因為公司需要產品人提供的,就是有效的產品方案的。而產品人最大的價值,也正是找到有效的產品方案。

我們還常說「研發需求」,這是什麼呢?研發說:“你把需求提過來。”他絕不是讓你告訴他用戶的心理活動,也絕不是要你提供完美的產品方案,而是要你提供能幫助他高效完成開發的文檔。說白了,就是PRD,研發讓你提需求,就是讓你提供PRD——足夠指導開發的產品需求文檔。當然,測試也會依據PRD進行測試。

用戶需求——>產品需求,正好對應BRD與MRD,而研發需求則對應PRD。怎麼樣?有意思吧。

當然,再進一步細分,還可以有「設計需求」、「測試需求」、「運營需求」等等。不論這些概念有多少,都離不開「需求」的定義。只是實際工作中使用的,與「需求」最原始的定義可能會有區別。

04 略談KANO模型與「需求」

還有一個業內會提到的概念——KANO模型。大家常將KANO模型用來形容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

但是,KANO模型是用來形容需求的嗎?並不是。

對於KANO模型,維基百科如此解釋:

The Kano modelis a theory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developed in the 1980s by Professor Noriaki Kano, which classifies customer preferences into five categories.

我的翻譯:Kano模型是產品開發與客戶滿意度評估的一種理論,將顧客偏好劃分成了5類,該理論由Noriaki Kano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

你看,KANO模型是一種評估客戶滿意度的理論,不是什麼需求模型。但是,由KANO模型確實可以衍生出一個需求模型。從實用角度出發,稱之為「KANO模型」也無可厚非。但我們要清楚:KANO模型不是需求模型,而是評估客戶滿意度的理論。

KANO模型中常被提到的三種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又是什麼?請看下圖。

這三種需求並不能從KANO模型直接得出,但可以通過KANO模型探索出來——使用KANO模型的問卷,就能大致得出用戶對各類產品的滿意度,從而據此判斷這些產品分別滿足了用戶的哪些需求,從而據此判斷用戶的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

但是,KANO模型最關註的,不是用戶的這些需求,而是用戶對提供的產品的滿意度,這才是KANO模型的關鍵所在。最終,通過KANO模型得出的,也正是產品應具備的各種品質——必備型品質、期望型品質、興奮型品質。

說千道萬,日常生活中,「需求」常用來指代「滿足需求的東西」,而不是「需求」本身,當然有時也指「需求」本身,這是關鍵所在。所謂「用戶需求」、「產品需求」、「研發需求」等,都是如此。

作為產品人,知道「需求」更準確的定義後,有什麼好處呢?首先,當然是讓我們對「需求」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不再是漿糊一片;更重要的,就是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分析「用戶需求」,能做出更好的產品,否則就只是在一個比較淺的層次做產品。沒記錯的話,張小龍也說過類似的話。

#專欄作家#

萬能的船長,公眾號:PMWan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做產品的人。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