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適合運營從業者閱讀,特別是有一定內容運營經驗的朋友。讀完後你會得到以下收穫:一個邏輯、三種用途。
文章框架邏輯:
01 從「基礎內容」到「衍生內容」的邏輯
我們對金融市場上「基礎金融資產」和「金融衍生品」的概念進行類比和遷移,因此有了「基礎內容」和「衍生內容」的說法。
我們不需要刻意理解上圖的金融產品是什麼,只需要知道以下兩點:
- 一個邏輯:幾類簡單的「基礎金融資產」派生出種類豐富的「金融衍生品」。
- 一種變化:「派生」的方式可以非常多樣化,多種方式甚至可以疊加。
我們將這種邏輯和概念遷移到內容領域,並且相信以下兩點:
- 平臺紛繁複雜的內容背後,存在一種或幾種「基礎內容」,是它們不斷派生出「衍生內容」,也就是我們每天做的各類內容。
- 「基礎內容」到「衍生內容」的這種「派生」具有乘數效應。「基礎內容」的增加、「派生」方式的豐富,都可能會帶來平臺內容數量的倍增。
以豆瓣讀書為例。
豆瓣讀書是豆瓣網站最主要的模塊,主體內容是「書評」,背後高頻出現的那個基礎內容就是「圖書」。
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書出版,豆瓣讀書平臺的內容增量大概就等於“新出版圖書數量×繫數”。公式雖然粗糙,但這個平臺的內容量級基本就這麼大。
豆瓣如果想大幅增加內容數量,要麼增加背後的「基礎內容」數量,也就是除了做圖書評論,還可以做什麼評論;要麼豐富「派生」的方式,也就擴大了上面公式中的繫數,一本書除了評論還可以做什麼。這兩種方式,都有可能給平臺內容數量帶來成倍的增加。
前者,比如引入「電影」、「音樂」作為基礎內容;後者,比如細分平臺內容形態為「短評」、「書評」和「筆記」,使得一本書的衍生內容多樣化了。
在豆瓣,這種邏輯非常清晰,但在其它平臺卻未必這麼明顯。
從「基礎內容」到「衍生內容」的邏輯,把內容至少劃分兩個層次,是區別於根據內容主題分類方式的另一種思考方式。這樣思考問題,我們不再受困於紛繁複雜的內容表象,「基礎內容」給了我們一個基準,能夠讓平臺內容結構更加清晰、能夠讓平臺內容輸出節奏更加平穩、能夠找到讓平臺內容倍增的方法。
02 基礎內容:內容背後的內容
根據前面豆瓣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基礎內容一定是某種簡單、成熟、外界源源不斷出現的內容形態。比如圖書、電影、電視劇、音樂、雜誌、論文、軟件、新聞。
最純粹的基礎內容形態可能很少,但我們的條件還可以放鬆一些,只要滿足「簡單」、「成熟」、「外界源源不斷產生」三個特征的,都算進來。
比如,名人觀點、周期性發佈的電子產品、成熟平臺的文章、金融市場價格波動、熱門綜藝節目等等。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沒有嚴格的標準來確定,哪些內容是我們平臺的基礎內容。沒有定量標準的東西,就需要幾條定性的原則來輔助判斷,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點:
- 它是一種簡單、成熟的內容形態;
- 不用我們自己努力,它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
- 它的出現,能夠讓我們平臺上出現大量相關內容。
確定好基礎內容後,我們會發現,基礎內容如果增加一個類別,衍生內容會以倍數的方式增加。比如豆瓣最開始只評價圖書,後來增加了電影評價,衍生內容帶來了一次倍增。所以,如果能擴展一類典型的基礎內容,對平臺內容數量的提升是有巨大的乘數效應的。
03 派生方式:內容的多副面孔
一本書,豆瓣把它變成「書評」和「筆記」,知乎把它變成「問題」、樊登讀書會把它變成「視頻書評」,得到把它變成「簡版電子書」,喜馬拉雅把它變成「聽書」……
一條新聞,知乎把它變成「問題」,公眾號把它變成「深度解讀」,喜馬拉雅把它變成「音頻」,抖音把它變成「短視頻」……
從「基礎內容」到「衍生內容」,有很多種「派生方式」,而且和我們類比的金融市場一樣,派生出來的新內容可以被反覆派生。但和金融市場也一樣,不管你怎樣反覆操作,記得最後形成的東西應當是「標準化」內容,這樣才能迅速擴展數量,對平臺也更有價值。
大致羅列一下常見的「派生方式」:評論、提問、摘記、音頻、視頻、可視化、解讀、整合、提供服務、周邊產品。
看起來不多,但因為每一種的具體形態都多樣,而且各種方式可以反覆疊加,所以最後展現出千變萬化的內容。
派生方式的增加,同樣具有很大的乘數效應。比如,你每天更新公眾號文章,為大家整理昨天教育行業的新聞要點。後來你覺得應該在喜馬拉雅上開一個音頻專欄,在抖音上做一個短視頻版本。這樣,同樣的內容變換形態之後,內容數量變為原來的三倍。
04 衍生內容:標準化&多樣性
「衍生內容」也就是我們日常做的內容,在前面兩部分其實已經涵蓋了。在這裡,跟大家區分一下「內容平臺」和「具體內容」,其實我們大多時候說的應該是「具體內容」。
(1)內容平臺
我們觀察一下市場上存在的內容型平臺,比如知乎、抖音、喜馬拉雅、簡書,會發現,他們的「派生方式」非常單一,只是提問、只是短視頻、只是音頻、只是文章。但它們的「基礎內容」都趨近於無窮多,凡是能夠轉化為這一形態的內容,都能夠發佈在平臺,毫不違和。
所以,做內容平臺就是這樣,用標準化內容形態,承載一切內容。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訂閱+推薦」個性化推薦模式的成熟。平臺內容標簽種類雖然繁多,但每個人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標簽下的內容。
傳統基於欄目和板塊對內容分類的平臺卻不一樣,它們很難承載種類過於豐富的內容,做到最極致的狀態也就是幾大新聞門戶首頁的樣子,而更多平臺只能選擇垂直在自己的領域里,以免內容過於混雜。
(2)具體內容
上一部分說的是平臺,而且是站在產品的層面來討論。
但大多時候我們不是在做平臺,而是有具體定位的內容。比如創造一個自媒體品牌、推廣自己家的產品。這時候,對「基礎內容」和「派生方式」的分析又回歸到正常的分析方式,每一個方面的擴展都意味著一個數量級的提升。
而且我們要清楚,所謂「派生方式」也是有層面的。站在「產品」層面,抖音就只是短視頻,形態單一,但站在「內容」的層面,如果我們是一個讀書會的抖音平臺,「視頻筆記」、「深度解讀」、「問題講解」等都算是「派生方式」。大多時候,我們都應該站在「內容」層面來討論問題。
我們回顧一下,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你獲得了什麼?
以前毫無頭緒地每天生產內容,但今天開始,你可以通過明確自己平臺的「基礎內容」和「派生方式」,理清楚整體內容結構,通過對結構的把握,更穩定的輸出內容。
如果發現,有幾項「基礎內容」沒有得到重視,補足後會給你帶來一大塊內容的增量,如果能新增一兩個典型的「基礎內容」,說不定你的平臺內容數量能夠提升到一個新的量級。
本文由 @內容工程師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