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道薦語:
疫情下的創投業,有人過冬觀望,有人逆行疾進。
在募投環節,頭部創投機構出手闊綽,還能保持快的投資節奏,多數中小型創投機構正面臨“無米之炊”。
同時,由於疫情令不少企業面臨業績增長壓力,這也令創投機構投後管理與項目退出遭遇新的挑戰。投資機構不得不一邊安撫LP,一邊緊抓投後服務。一家投資機構對所投項目調研發現,逾60%項目業績增長承壓,未必能實現當初投資合同約定的業績增速指標。
疫情下,VC/PE分化速度明顯加快。
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
疫情下的創投業,有人過冬觀望,有人逆行疾進。
據清科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1月創投案例同比大幅下降 80.2%。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紅杉資本在過去一個月完成25個項目投資,平均1.25天投出一個項目,投資範疇涵蓋TMT、消費服務、醫療健康與工業科技等板塊,完成從種子輪、VC到PE的全階段覆蓋。
“這也是疫情衝擊下創投機構截然不同的生存狀況。”一位國內大型創投機構董事總經理向記者坦言,相比行業頭部創投機構擁有足夠的資金,依然延續既定的投資節奏與策略佈局,大量中小型創投機構則深陷“募資難,投資節奏大幅放緩”的困境。
記者多方瞭解到,目前疫情對創投行業的衝擊,不再局限在募投環節,越來越多投資項目業績增長承壓導致項目退出周期被拉長,正令大量創投機構面臨日益嚴峻的投後管理與LP問責壓力。
在上述國內大型創投機構董事總經理看來,若未來一年內投資項目無法按原先規劃實現項目退出,會被眾多LP視為創投機構缺乏抗風險能力,不再追加投資新基金,由此將加劇創投行業的兩極分化,加速行業優勝劣汰進程。
募投環節的“冰火兩重天”
面對過去一個月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投資25個項目,多位中小型創投機構負責人頗為羡慕。
“現在還能保持如此快投資節奏的創投基金屈指可數。”一位中小型創投機構負責人向記者坦言。究其原因,多數中小型創投機構正面臨“無米之炊”。
他告訴記者,春節後他所在的創投機構按照原先的基金繳款約定,向LP發出了繳款通知函,但多位企業家LP反饋稱,疫情導致企業現金流吃緊,他們已無力繳納基金剩餘投資款,甚至部分LP提出打算平價轉讓手裡的基金份額籌資,以維繫企業運轉。
“事實上,這場疫情令原先低迷的創投募資環境更加趨於惡劣。”他直言。
清科數據顯示,受資管新規限制與經濟增速放緩等多因素影響,2019 年前11個月國內股權投資市場完成 10811.77億元募資,同比下降10%。如今受疫情衝擊,他估計今年前2個月股權投資募資額同比將大降約30%。
創投機構“囊中羞澀”的直接後果,就是投資節奏與策略佈局大幅放緩。
多位中小型創投機構負責人坦言,去年底談妥的投資項目如今因資金不到位,只能暫時擱置投資進程。但有些企業仍會一天打來多個電話,希望創投機構迅速註資“救急”,他們願意給企業估值打九折。
相比而言,行業頭部創投機構似乎沒有類似的“煩惱”。
前述國內大型創投機構董事總經理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的資金相對充足,已經談妥的投資項目都按照既定投資節奏簽訂合同並撥付股權投資款。如今最大的“阻力”,是疫情導致盡調人員無法實地考察評估擬投資企業經營狀況,令不少正接觸的項目投資進度有所放緩。
“因此我們還錯失了某些抄底投資機會。”他透露,由於疫情導致企業資金鏈吃緊,多家他們原先看好的企業願意調低企業估值以儘快獲取投資款,但盡調工作“停滯”,導致他們無法敲定投資合同。
多位創投業內人士看來,行業頭部創投機構與中小型創投機構之所以在募投環節出現兩極分化狀況,除了前者擁有良好的歷史投資業績,更能吸引LP資金,還與他們不同募資策略有著密切關係——比如近年多數行業頭部創投機構都面向機構投資者募資,後者抗風險能力較強,因此在疫情衝擊與經濟增速放緩期間依然能履行繳款承諾,而中小型創投機構更倚重向個人投資者募資,當疫情衝擊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時,個人投資者可能因自身財務狀況惡化,投資策略趨保守等原因中途“變卦”,導致他們募資驟然吃緊,進而影響投資策略與節奏大幅放緩。
一位中小型創投機構募資渠道合伙人向記者坦言,個人投資者募資不到位,正令他們募資環境“雪上加霜”——此前他們引入了地方政府引導基金作為LP出資,並承諾將帶動2倍民間募資額投向當地高新技術企業,如今政府引導基金一再督促他們加大當地企業投資力度以幫助後者渡過難關,但基金目前到賬的民間資金不到當初承諾額的40%。
“近日,地方政府引導基金已發來了最後通知,若基金無法履行當初的扶持當地企業投資承諾,他們將不再追加註資,甚至考慮儘快贖回原先的投資份額。”他告訴記者。
投後管理與項目退出“承壓”
由於疫情令不少企業面臨業績增長壓力,也令創投機構投後管理與項目退出遭遇新的挑戰。
“近日,不少個人投資者LP一直在追問此前投資的項目業績狀況,是否能按照既定計劃實現IPO退出,會不會出現新的變故。”前述中小型創投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
對此他們一面安撫LP,一面對旗下所有投資項目經營狀況做了調研,發現逾60%項目業績增長承壓,未必能實現當初投資合同約定的業績增速指標,另15%項目正面臨“生死考驗”,若業務短期內無法恢復或得到額外資金救助,他們很可能面臨倒閉風波;只有25%項目坦言疫情對業績增長衝擊不大,可以按原計劃啟動IPO進程。這些“自我感覺良好”的項目,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教育、生鮮電商、在線診療、醫葯研發等領域。
“這令投後管理團隊格外緊張。”他透露。如今投後管理團隊都在加班加點,一面四處聯繫銀行等金融機構尋求緊急貸款,協助企業解決燃眉之急;一面整合各類行業資源幫助投資企業拓寬銷路,加快線上營銷的轉型步伐等。過去一周他們還緊急聯繫多家物流公司與人力資源機構,幫助多家投資企業解決原材料運輸與員工招聘等復工復產問題。
他坦言,現在只希望投資企業能儘快恢復以往經營狀況,讓LP吃下“定心丸”。
記者註意到,相比中心型創投機構四處托關係找人脈,部分財大氣粗的頭部創投機構乾脆借助資本運作,助力企業渡過難關。
比如2月份紅杉資本中國基金所投資的25個項目里,包括全渠道運營服務商百秋電商與餐飲供應鏈服務企業蜀海、物流企業貨拉拉等,能有效幫助相關投資行業解決供應鏈與轉型線上營銷等問題,此外他們還佈局埃克斯、油滴網、博流智能、循環智能、梅卡曼德機器人、希姆計算等行業新秀,從長遠角度助力企業技術升級提升運營效率。
前述國內大型創投機構董事總經理向記者直言,目前他們也做了評估,發現多數投資企業只要能加大開源節流力度,在疫情結束後都能較快恢復元氣,並延續此前設定的IPO規劃。
“我們比較擔心的是,部分企業主過度誇大了疫情衝擊,導致經營決策出現病急亂投醫的狀況,反而將企業拖入泥潭。”他指出,因此近日他們迅速啟動了在線課程,聘請專家指導企業如何快速融資與加強現金流,提高遠程辦公效率,精準洞察行業最新發展趨勢與潛在機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