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億歐網
作者 | 郭曼卿
鉛筆道薦語:
從紅旗渠到三峽大壩,從填海造陸到跨海大橋,與土木、水利相關的“硬基建”一直是中國人民的自豪。2020年國家提出了科技感十足的“新基建”,卻與上述基建有著不小差距。
不少人在質疑,中國能否從“土木水利基建狂魔”,在20年代一舉轉型為“賽博基建狂魔”。他們的懷疑不無理由,比如中國的智能產業基礎不夠牢固,電子元件仍依賴進口技術。
借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曾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說智能產業的成熟期在秋天,用春生夏發秋收冬藏來衡量,中國當前的智能產業,大概是在春夏之間吧。”
2013年“工業4.0”這股風從德國吹向全球,再次把中國拉回發展的十字路口,開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探索。
2015年“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新鮮出爐,工業信息化的熱潮不斷涌向各領域的傳統製造業,第一批工業互聯網創業公司破土而生。
2020年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國家再提飽含硬核科技的“新基建”,倒逼靜默中的製造企業重新加入新一輪數字化轉型的浪潮。
在未來的某一天,蛻變綻放的“冬眠者”們將深刻感知到,這次技術與思想的強烈衝擊,對於時代來說不再是一場不可信任的賭博。
而眼下他們需要做的,是張開懷抱。
近期,億歐走近了這場變革的隊伍當中,看到了以下三個大踏步前進的身影。
雪浪數制:從製造業後花園走來的“工廠大腦”
沒有互聯網的製造業沒有未來,沒有製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未來。
雙良集團、陽光集團、興澄特鋼……這些向我們的生活大批輸出各類產品資源的製造業領軍者,都默契地從同一座城市走來——無錫,而這一回,雪浪數製成為了這片黑土地的主角。
雪浪數制創始人兼CEO王峰迴憶道:“原先在阿裡雲我一直關註工業垂直領域,並親手啟動了阿裡的工業大腦項目,經過五年的內外技術輸出,我意識到阿裡似乎缺乏著某種傳統工業的基因,與其龐大的商業生態相比,在工業這一方向上還有待打磨。”
平臺走不通不如深挖垂直方向。2018年對雪浪數制的打造計劃正式啟動,王峰選擇獨自操盤,憑藉過硬的工業背景走上一條創業路。
雪浪數制以工業數據操作系統為基礎,通過網絡實現企業端與公共雲之間的數據打通和能力協同,以企業端大量數據為基礎,發揮邊緣計算、雲端大規模計算和存儲能力的優勢,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數據處理,實現智能優化,為工業企業提供跨行業、跨地域和全生命周期的平臺服務。
從製造業來到製造業去。正是因為看到了行業痛點,掌握秘笈後的雪浪再次回到企業為其賦能,反覆地迭代過程中雪浪自身的能力也在不斷得到提升。“雪浪數制重在向數據和軟件要紅利,通過最小改動(甚至不改動)企業生產線來收集企業端的大量工業數據,實現數字化和網絡化。”
而早在5G成為行業的“家常便飯”前,雪浪數制就早已看到了機遇,並包攬下七家企業5G基站的示範性項目。此外,雪浪數制的一個獨特優勢還在其與浙江大學、上海交大、華中科技大學等數所高校在行業機理、算法技術、智能裝備等領域展開合作。“我們想把工業互聯網往應用做,往深里做,往標準做。未來還將在大型特種裝備、特種行業、大型精密儀器、複雜基建場景、高科技複雜製造等多個工業高精尖領域做進一步突破。”
王峰還詳細介紹了雪浪工業OS平臺型解決方案的由來與應用,數據在其中作為“靈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虎符如“調兵遣將”的施號能夠作為數據中台起到基礎的數據管理功能;算盤基於AI的超級自動化平臺運籌決策系統,能在具體的流程挖掘、工控協同、邊緣計算、機理開發等層面用專家知識幫助企業規劃計算邏輯;河圖則形如一張偌大的知識圖譜,用於釐清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以直觀的方式進行解讀。
“工業沒有大腦,工廠才有大腦”。在王峰看來,即使將若干先進的軟硬件都強行疊加到同一家工廠之上,也都是分散獨立缺乏核心決策與協調支配的零部件,無法結合成共同體發揮能量。“缺乏中心調控的工廠就如同蹣跚學步的孩童一般,只有經外部環境的進一步塑造才能逐漸跑起來;而所謂的智慧工廠大多是缺乏大腦協同支持的高科技拼湊版整體。”
王峰還指出,實際上在製造領域數據中台並沒有太多的神秘感,通俗地說,這就相當於工廠對自己物流庫存的智能管理,但是有了倉、中台,更多地還在於後續的生產加工裝配環節。“當一家企業內部的系統屬於不同的開發商的時候,就會面臨多系統無法協同的問題,某些行業內標榜出的‘無人工廠’實際上只能做到在某個位置的單體無人狀態,並不能實現整體的配合協同,此時‘人’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國廣大工業企業的各類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往往缺乏頂層設計,容易造成重覆建設、盲目建設、系統間信息孤島、和各系統定製化程度高、推廣困難等問題。新基建的提出的確對行業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接下來的投入期或許還要持續兩到三年的時間。”
雪浪數制讓我們相信,工廠大腦在未來將會成為工廠的基礎設施,就好像水電煤混凝土一般常見的存在,它的有無與工廠的規模發展階段均無關。正如王堅院士在“雪浪小鎮喚醒計劃”中所提到的,行業內遲早會形成統一的認識:沒有互聯網的製造業沒有未來,沒有製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未來。
全應科技:給熱電行業看得見的“成效”
政府“熱”,企業“冷”,這樣的尷尬局面已經持續多年。
對全應科技創始人兼CEO夏建濤來說,工業互聯網應當這樣劃分:
一是針對設備的遠程監測全周期維護;
二是聚焦於某個行業的供應鏈數字化以及動態配置;
三是以西門子為代表的數字化工廠;
四是深入行業的工藝優化控制。
夏建濤所帶領的全應科技即屬於第四類。全應科技成立於2016年,主要提供熱電能源生產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現階段,全應科技在火力發電、工業熱電聯產、城市供熱三大方向持續發力,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實現在線工藝控制優化,以SaaS服務的模式為熱電企業創造提質增效、節能降耗的價值。
夏建濤表示,熱電行業對於安全生產的標準很高,全應科技使用標準化產品來進行複雜生產過程數字孿生體系的重建工作,通過快速的學習計算來進行上萬個控制點的最優實時控制,達到平穩高效。
此外,全應科技掌握的六套工藝類型,能夠以複製的方式服務客戶,平均每個解決方案的實施周期會持續2~3個月的時間,期間採用雲加端的模式,將人力成本降到極低的水平。
為防止企業對於系統因應用模式複雜而產生抵觸或使用困難的情況,每一套系統都盡可能實現參數自動化,提供“傻瓜式”的操作方式。
“全應科技可將熱電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3%~5%,這在行業內是一個極高的水平,在最近的一次合作中,我們為客戶每年節省六百萬的煤炭成本,這一數字在到達物理極限之前還存有一定的上升空間,這主要取決於接下來可積累的數據量。”
在獲客方面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教育市場。所有熱電行業的決策者大都比較傳統理性,對於新技術系統不會很容易接受,在過去這類案例還普遍較少的情況下,如何打動客戶取得信任是最難也最關鍵的所在。
夏建濤表示,在初期建設結束後,全應科技於2019年開始拓展以國營、民營企業為主的客戶群,並將在2~3年內迎來上升期,“在未來全應科技還將研發數據二次應用的配套產品,搭建出特屬於每一個解決方案的體系。”
“以前基本上保持著‘政府熱企業冷’的態勢,企業對於工業互聯網概念的認知僅停留在錶面理解,但並不能對自身的生產有確實的價值,因此缺乏動力。對企業來說,垂直工藝優化控制和供應鏈的升級才能夠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夏建濤最後感嘆道,如果說過去幾次提高基建的政策以及助力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都像是下了幾場“毛毛雨”,並未起到太大實質性的作用,那麼這一次新基建的提出會伴隨著更大的期待值。
展灣科技:破局“孤島”,助企業上“雲”
無法實現互聯互通的的企業,就像一座座隔海相望的數據孤島。
展灣科技CEO唐櫟則按照屬性類型,將近年來涌現出的數百家工業互聯網企業劃分為工業物聯loT、數據分析PaaS中台與MES應用分析三類。
展灣科技是一家致力於工業設備聯網、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場景化算法開發的高科技企業,提供生產數據分析和製造管理決策的產品及服務,賦能生產製造企業,產品以數據分析平臺、場景化算法、數據採集及邊緣計算為主。
唐櫟表示,直到2014年底這一概念才“探出頭”來,而後一批德國高端設備製造商為開闢市場來到中國尋求合作,但問題很快凸顯出來:由於安裝調試需要大量的德國工程師時間,有時一個小問題也需要德國工程師現場支持,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展灣科技開始思考如何將物聯網放置於工業互聯網場景之上。
2015年展灣科技提出了設備遠程運維,利用當時的3G網絡來進行高頻的信息採集互通。“目前展灣科技主要聚焦於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優勢行業,未來還將進一步探索電池、3C等領域。這類客戶普遍體量較大,具有產業鏈偏長的特點,對於每一環節的質量效率都有嚴格的要求。”
數據採集後,不僅對設備遠程運維,更多的用數據對設備進行預測性維修和利用人工智能對設備加工產品做質量在線檢查和預測功能。
據介紹,展灣智慧通的核心功能在於利用設備數據來降低製造成本:
一是展灣智慧通能夠完全擺脫在數據的收集及智能化分析中對人的依賴,採用遠程在線管理產線;其次展灣智慧通擁有更多基於AI 的場景深度分析功能,通過將盲目的巡檢轉變成為24小時有目標、深層次的不間斷在線質檢,來實現降低質檢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標。
在唐櫟看來,人工智能的參與甚至替代所帶來的最大變化,是能夠由事後的“亡羊補牢”改為事前的“未雨綢繆”,從而極大地降低返工成本和召迴風險;而5G的加入就像是國家出面來修高速公路,在必要的前期投入後,高寬帶切片的技術就能夠很明顯地節省大筆企業自建網絡的流程與費用。唐櫟透露,目前展灣科技已與浪潮雲達成戰略合作,將面向大企業以及中小企業同時開啟基於5G 的場景服務。
“通過相互協作能夠最快拓寬覆蓋的領域,這是單打獨鬥所做不到的,”唐櫟對比說道,在第一代網關推出時,行業整體都還處於萌芽期的階段,客戶的需求相對比較簡單;而伴隨著產品種類的多樣化與客戶需求的增多,從品質預測、預算保全、降本增效的各環節都需要深層探究,企業間產業鏈的橫向分析也不可或缺。
唐櫟表示,相較於前期接觸合作的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在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的短缺會持久存在下去,“這就類似於早期的電商,在一開始都是艱難地在進行經驗探索與複製,中小企業應該用更加開放的姿態去擁抱新技術,享受上雲後初期導入成本降低帶來的紅利,以更高的效率來繼續生產,這是中國製造變中國創造的必經之路。”
唐櫟進一步指出,現階段工業互聯網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標準體系的建設認證和互通性的測試。“無論是互聯網還是通信技術,其本質都是應用於傳統工業,但現在的大部分企業都習慣於‘自說自話’,各自握有一套獨立的標準,無法與國際統一標準看齊,進而造成企業成為隔海相望的數據孤島,無法實現互聯互通。在新基建的框架下達成標準的互認與融合,是鑄就生態化平臺至關重要的一步。”
唐櫟強調,這次的疫情雖然是一次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但工業製造企業信息化工程缺乏的問題也凸顯了出來,“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那些信息化程度高的、前期建設到位的企業並未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次疫情的爆發驗證了其行為戰略的正確性。”
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客戶認知與需求的迅速轉變反而為展灣帶來了機遇,接下來展灣科技將加大投資,繼續深耕產品,並將產品線進一步擴大,同時還將加強營銷渠道的建設。
走到微笑曲線的上端
傳統的製造業邏輯已不適合於這個時代,要想往微笑曲線上方爬,就必須做出改變。
“微笑曲線”是採訪中三位企業家共同提到的概念,這條曲線中間的製造是利潤空間最小的,而兩端的研發與營銷則擁有更高的附加值。
企業智能體不僅是一條條智能化的生產線、一個個智能車間,而且是企業整體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此次“新基建”中,工業互聯網與領域均有關聯融合發展模式的方向:
目前我國智能產業的的基礎不牢,需求牽引力大於科技原動力,必須在基礎層和技術層下大功夫。疫情的爆發讓很多埋藏在深處的現象浮出水面:火神山在短時間內拔地而起,小小的口罩卻成了緊俏物資,“製造業不在線”的深層緣由進而轉變為數不清有多少口罩可以被送往市場的表層現象。
在新興技術不斷衝擊的全球化趨勢下,業界呈現出的景象可以用“追、趕、跑、跳、碰”來形容:有競爭力的企業不斷往上追,準備隨時趕上領先之企業,已領先的企業不斷往前跑,碰到障礙或技術瓶頸就要想方法跳躍過去,市場趨於飽和了就只有硬碰硬的流血競爭。
適者生存,這是任何行業的宿命。
借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曾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說智能產業的成熟期在秋天,用春生夏發秋收冬藏來衡量,中國當前的智能產業,大概是在春夏之間吧。”